陶渊明到底好在哪里?

知识 语文大爆炸 第19期 2016-12-16 创建 播放:19234

介绍: 大家好,今天我们讲陶渊明。

从小我们就学过陶渊明的《桃花源记》,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他笔下的世外桃源一直被人们所向往。

我们可能会不知道建安七子、不知道竹林七贤、也可能会不知道温庭筠、陈子昂,但我想不会有人不知道陶渊明。

但如果我们用大文豪、或文坛巨星来形容陶渊明,似乎又不是很准确。...

介绍: 大家好,今天我们讲陶渊明。

从小我们就学过陶渊明的《桃花源记》,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他笔下的世外桃源一直被人们所向往。

我们可能会不知道建安七子、不知道竹林七贤、也可能会不知道温庭筠、陈子昂,但我想不会有人不知道陶渊明。

但如果我们用大文豪、或文坛巨星来形容陶渊明,似乎又不是很准确。

郑振铎在《文学大纲》里评价----
陶潜是六朝中最伟大的诗人,他的出现可谓异军突起,其作品绝不类于前代的作家,亦绝不类于并世及后来的诸诗人。如孤鹤之展‭翮于晴空,如朗月之静挂于午夜。

陶渊明又名陶潜,因家中门前有五棵柳树,自号“五柳先生”。陶渊明是魏晋南北朝最有成就的诗人,田园诗是他的独创,在他之前还没有一个诗人写过这么多的诗来歌咏农村。

陶渊明传世作品共有诗125首,文12篇。
他的诗主要分三类:

1、饮酒诗
陶渊明是历史上著名的酒鬼,他也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个大量写饮酒诗的诗人。南梁昭明太子萧统撰写的《陶渊明传》记载:贵贱造之者,有酒辙设。渊明若先醉,便语客:“我醉欲眠,卿可去。”
有客人造访陶渊明时,只要有酒,他都会摆酒款待,如果他先醉了,会对客人说:“我喝醉了想睡觉,你们可以走了”。他喝醉后,经常会写一首诗,积累起来就有20首之多。

以第五首饮酒诗最著名:
《饮酒 五》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2、咏怀诗

以《杂诗》十二首,《读山海经》十三首为代表.围绕着出仕与归隐的矛盾,表现理想不能实现的苦闷。
他晚年的咏怀诗,已经摆脱了这种心境,以《挽歌三首》最为出名。想象自己死后的情景,从描述儿女亲友痛哭,到祭祀入殓,到最后下葬。虽然有些黯然,但却抱着及其坦然的态度看待生死。
在陶渊明之前,还没有一个人从死者本身的角度来设想离开人世之后的情景,并把他们用形象的语言写成了诗,其创新的程度可以说是前无古人。
《挽歌三》
荒草何茫茫,白杨亦萧萧。
严霜九月中,送我出远郊。
四面无人居,高坟正嶕峣。
马为仰天鸣,风为自萧条。
幽室一已闭,千年不复朝。
千年不复朝,贤达无奈何。
向来相送人,各自还其家。
亲戚或余悲,他人亦已歌。
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
亲戚或余悲,他人亦已歌。亲人或许还停留在悲伤中,他人已经忘却悲伤开始唱歌了。人情冷暖,这一句初读无感,细读感到很悲凉。袁行霈的解析,陶渊明观察人情世故透彻,笔墨冷峻、直率、深刻。

3、田园诗

《归园田居》五首,《移居》二首、《归去来兮辞》,田园诗是他的主要成就。描写自己归隐后,融入自然的生活。
《归园田居三》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陶渊明的诗到底好在哪里呢?
好在不露一丝雕琢的痕迹。

我们在他的诗里很少能看到夸张的手法和华丽的辞藻,平平淡淡。

他所描写的,往往是最平常的事物:
那暖风吹拂下张开了翅膀的麦苗;
陪伴他锄草归来的月亮;
篱笆下盛开的秋菊;
依依升起的炊烟;
以及屋檐下的春燕。

他的诗很平淡,在平淡的外表下,蕴含着浓郁的生活气息和感情。

东晋建立后一百年间,诗坛追求华丽的辞藻,雕琢精工之语,失去了诗的自然之美。

只有陶渊明萧疏自在,沿袭魏晋诗歌的古朴作风,随笔抒写他想写的情思。苏轼评价陶渊明的诗:“外枯而中膏,似淡而实美”。

当时的著名诗人谢灵运写过一句:“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成为他最著名的诗句之一,曾引起很多人的赞赏,据说这是他苦思半生,在睡梦中获得这一句较自然的句子。而陶渊明则没有不是如此真切自然的诗句。

陶渊明的作品,在他生前流传不广。陶渊明在当时也只以隐士著称,他的文学创作并没有得到高度的评价。与陶渊明几乎同时代的刘义庆组织编写的《世说新语》只字没有提到陶渊明。

南梁昭明太子萧统,是第一位发现陶渊明文学价值的人,既推崇其人格也推崇其文学。昭明太子搜集陶渊明的作品,整编为《陶渊明集》,并亲自为之写序、作传。

到了宋朝,特别是经过苏轼、朱熹的弘扬,陶渊明才真正确立了他在文学史上的崇高地位。

每当我们提到陶渊明,总会想到“归隐”。陶渊明一生有过多次归隐,前几次归隐后,为生活所迫,他又多次出仕做官,直到最后一次做“彭泽县县令”。陶渊明不愿为五斗米折腰,做彭泽县令八十天后辞官,临行前写《归去来兮辞》,之后二十多年一直隐居。

陶渊明出生在一个衰落的世家,曾祖父陶侃是东晋开国元勋,晋长沙公,官至大司马。《世说新语》对陶渊明没有记载,但对他的曾祖父陶侃却有很多记载。陶侃出生寒门,陶侃的母亲是历史上四大贤母之一,对陶侃的教育非常用心。《世说新语》记载了陶侃以及母亲如何通过努力振兴家族。陶渊明在《命子》这首诗中赞扬着先祖的功德:
桓桓长沙,伊勋伊德;
功遂辞归,临宠不忒。

长沙公陶侃,不仅有功勋,而且有德行 。功成辞归,临宠而无过失。

陶侃以寒门之士取得显赫的功绩,是时势所致,并非为门阀士族们所心悦诚服,所以陶侃死后迅速被消除影响,陶氏家族迅速衰落。到陶渊明父亲一代又回到了寒素士人的状态。

值得注意的是陶渊明的母亲,是东晋一代名士孟嘉的女儿。孟氏是武昌望族,世代以德行著称。孟嘉的弟弟孟陋在士林中享有极高的声望。外租父这一方对陶渊明在文学素养和精神气质方面有着很深的影响。

正因如此,陶渊明才不愿放弃他作为一位文人的尊严,不愿为五斗米而折腰,最后归隐田园。

曾经有人说,中国古代文人与政治有着一场集体失恋。我觉得非常贴切,像苏轼、范仲淹、李白等等,他们因仕途坎坷想避世遁俗,却又恋恋不忘国运民生做不到归隐山林,内心始终处于出世与入世的两难心境之中。

而陶渊明最后做到了真心归隐,二十多年从事辛苦的农耕劳作,期间还遭遇了一场大火,“草屋八九间”被大火烧光导致一贫如洗。即使到了这样的处境也没有动摇他归隐的想法,亲友再三劝说也无济于事。只有发自内心的选择,才会心甘情愿长期忍受这种劳作之苦。

陶渊明用一生诠释了自由和快乐的意义,追求心灵上的闲适优雅。李白、杜甫、苏轼都有陶渊明情结,王维、孟浩然、韦应物都对陶渊明仰慕不已,柳宗元、欧阳修、朱熹、辛弃疾都是他的粉丝,大家这么喜欢陶渊明,因为人们都向往那个自由自在、快乐悠闲的境界。

今天的节目就讲到这里,参考书目:
袁行霈 《陶渊明集笺注》
郑振铎 《文学大纲》

下一期我们一起读《归去来兮辞》。

以文学充盈生命,以音乐滋养心灵。
这里是语文大爆炸,我是欧子,祝大家晚安!

  • 音乐开放平台
  • 云村交易所
  • X StudioAI歌手
  • 用户认证
  • AI 免费写歌
  • 云推歌
  • 赞赏

廉正举报 不良信息举报邮箱: 51jubao@service.netease.com

互联网宗教信息服务许可证:浙(2022)0000120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浙B2-20150198 粤B2-20090191-18  浙ICP备15006616号-4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网站

网易公司版权所有©1997-2025杭州乐读科技有限公司运营:浙网文[2024] 0900-042号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13307号 算法服务公示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