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绍: 在古代,读书人的出路是做官,做了官还要能得到赏识和重用。然而能获得这种机遇的人能有多少呢?即使获得了机遇,他们基于社会责任感所力陈的政见多半得不到认可。
这使得一大批有济世之才的士大夫几乎是与生俱来的痛苦。
屈原悲愤投江、李白怀才不遇、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苏轼一生跌宕起伏。
当理想遭遇现实,出世与入世的...
介绍: 在古代,读书人的出路是做官,做了官还要能得到赏识和重用。然而能获得这种机遇的人能有多少呢?即使获得了机遇,他们基于社会责任感所力陈的政见多半得不到认可。
这使得一大批有济世之才的士大夫几乎是与生俱来的痛苦。
屈原悲愤投江、李白怀才不遇、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苏轼一生跌宕起伏。
当理想遭遇现实,出世与入世的矛盾总是困扰着读书人。
魏晋的名士们,在这方面则是消极、放达的。因为儒家的忠君思想在这个时代失去了依托,他们找不到能为之效忠的对象。面对过于黑暗的社会现实,
陶渊明隐的彻底,
嵇康不仅隐的彻底,还将生命献祭给了自己的人格,
还有更多的人选择和阮籍一样,在职而不作为,在清谈诗酒中寻找慰藉。
而东晋名相谢安,将出世与入世都演绎到最高境界,他的一生既追求了精神自由,又没有推卸社会责任。“隐”与“仕”都极尽辉煌。
谢安四十岁之前推辞了所有让他做官的邀请,每天高卧东山,享受山水诗酒之乐。内心崇尚老庄,对当时“清谈误国”的说法不以为然。
王羲之曾对谢安说:“朋友们整天忙着清谈,以致荒废了政事,这恐怕是不合时宜的吧。”
谢安的回答是:“秦国任用商鞅,励精图治,大秦却只经历了两代就灭亡了。这难道是清谈导致的吗?"
--《世说新语·言语》第70:
王右军与谢太傅共登冶城,谢悠然远想,有高世之志。王谓谢曰:"夏禹勤王,手足胼胝。文王旰食,日不暇给。今四郊多垒,宜人人自效。而虚谈废务,浮文妨要,恐非当今所宜。"谢答曰:"秦任商鞅,二世而亡,岂清言致患邪?"
谢安归隐的日子,正值家族红红火火。然而在谢安出山前几年,家族中的兄弟相继去世,谢家的支柱纷纷折断,谢安迫于无奈出山去支撑整个家族的兴旺发达。
谢安从政后最大的功绩有两件:
第一件是阻止了桓温篡位,保住东晋皇室。在桓温独揽大权的时期,谢安小心谨慎的处理与桓温的关系,使谢家没有受到冲击。但是当桓温晚年企图改朝换代时,谢安坚定的站队维护皇室。桓温欣赏谢安,当他看到江东还有这样的士族势力在支持皇室,就明白自己难以成功,最后放弃了篡位。有人说,谢安和桓温之间的斗争,是历史上最文明最体面的斗争。的确如此,他们之间只需要言语和眼神交流就足以。
第二件是指挥淝水之战打败北方的霸主苻坚,保住了东晋的半壁江山,并迎来了之后的几十年和平。
“淝水之战”是由北方前秦向东晋发动的一次大规模战争。
前秦主苻坚为这场战争组织的主力军据记载达80余万,大军出发前,讨论长江难渡的问题时他说:“以吾之众旅,投鞭于江,足断其流”,我们这么多人,将马鞭投进江里都能阻断江流(成语“投鞭断流”的出处)。
--《晋书·苻坚载记》:
“以吾之众旅,投鞭于江,足断其流。”
而东晋这一方的主力则是由谢家领导的八万北府兵,兵力相差十倍。
这本是一场前秦占绝对优势的战争,但结局却是东晋赢得了胜利。对淝水之战我们印象最深的一个特征就是以少胜多、以弱胜强。
实际上,东晋一方的实力并不是想象中那么弱。
前秦大帝苻坚统一北方后,随时有南侵的可能。此时谢安开始推行一系列应对战争的措施:
他让侄子谢玄着手重组北府兵;
实行新的税制,由按田征税改为按人口征税,增加收入;
有针对性地淡化玄学,推崇忠君观念的儒学;
从军事到经济、思想上都做了很充分的准备。
桓温死后的三四年内,桓温的弟弟桓冲顾全大局,当然也迫于谢安的压力,逐渐让出了长江下游的扬州、徐州、豫州,桓氏不再一家独大,形成了长江下游的谢氏和长江上游的桓氏实力均衡的局面。
桓谢两家虽然仍存在某些冲突,但主要还是相互支援对抗北方的入侵。
桓冲在西线与前秦大军作战时,谢安主动运送军粮到荆州,以供桓冲调配;并在江淮开辟东线战场,牵制秦军的一部分兵力,缓解桓冲所承受的压力。
此时的东晋,可以说上下一心、精诚团结。
所以当大战在即时,苻坚登上寿阳城楼观望,发现对岸的晋军部阵整齐、将士精锐,连八公山上的草木都形同士兵。(成语“草木皆兵”的出处),苻坚看到这一幕后很吃惊的对他的弟弟苻融说:“这也是劲敌,怎么能说他们弱小呢?”
--《晋书·苻坚载记》:
“坚与苻融登城而望王师,见部阵齐整,将士精锐;又北望八公山上草木皆类人形。
淝水决战打的非常的蹊跷。史书记载,当时交战双方已经在淝水两岸布好战阵,晋军准备渡河决战。渡河前谢玄派人与苻坚商量:希望秦军能稍稍退后,让晋军能够渡河,一决胜负。
苻坚居然答应了,但是这道撤退的命令一发出去就不可收拾,原本计划的稍稍后退演变成了溃逃,很多人自相践踏而死。
双方的交战还没有开始,秦军就溃败了。
谢玄很及时的醒悟过来,把握时机乘胜追击,前秦军队大败,逃跑的人听到风声和鹤的鸣叫声,都以为是晋军追过来了(成语“风声鹤唳”的出处)。
--《晋书·谢玄传》:
“闻风声鹤唳,皆以为王师已至。”
《世说新语》记载,当前线捷报传来的时候,谢安正在与客人下棋,看罢信文,面无表情的继续下棋。棋友询问前线的战况,他慢条斯理地说,“孩子们打退了贼兵。”
何等的云淡风轻啊
--《世说新语·雅量》第35:
谢公与人围棋,俄而谢玄淮上信至,看书竟,默然无言,徐向局。客问淮上厉害,答曰:“小儿辈大破贼。”意色举止,不异于常。
然而,《晋书》还另有记载,谢安下完棋后,回到里屋,由于内心激动,走路磕绊,连木屐的屐齿被门槛磕断了都没有察觉到。
--《晋书·谢安传》:
既罢,还内,过户限,心喜甚,不觉屐齿之折,其矫情镇物如此。
显然谢安内心是非常激动的,但是他能做到在人前不形于色,这正是无数名士眼中淡定从容的雅量。
也许他是故作镇定,那个在人后激动得走路都磕绊的谢安才是真实的谢安。
淝水之战结束了,苻坚的大秦帝国立刻分崩离析,北方又重新陷入了分裂。流落到南方的汉族中原文化得以延续和发展。
淝水之战让谢家的声誉达到了顶峰,真正成为江左最高门第之一。
战后,谢安迫于功高盖主的压力,主动请求外出北伐,次年便去世。
紧跟着谢玄交出了北府兵权解驾东归直到病逝。谢玄的引退标志着陈郡谢氏的门阀政治落下帷幕。谢家从此居高位、享尊荣,但不掌握实权。与之对应的,司马皇室力图振兴皇权并逐渐掌控了朝局,持续多年的门阀政治开始向皇权政治过渡。
谢安是伟大的政治家。如果说王导是开创东晋的人,那么谢安则是挽救东晋的人。谢安执政时期没有发生过大规模内乱事件、没有一个人因他而死、没有利用权势挟持过皇室。对内对外的决策都能以大局为重。在多年的权力斗争中,保持着相当的克制和收敛。
谢安在隐居东山时,还有个主要职责就是教育谢家的子弟。
《世说新语》关于谢安教育子弟的记载非常多。从这些记载来看,谢安教导子弟的方式主要是打开思路、启迪心智,循循善诱。这在今天也是教育的典范。
比如有一次谢安问家里的子侄:“要说后辈们将来是好是坏跟我并没有什么关系,可我为什么总是一心盼望你们都好呢?”
谢玄回答道:“这就好比芝兰玉树,人人都希望它能生长在自家的庭院里呀。”
-- 《世说新语·言语》第92
谢太傅问诸子侄:“子弟亦何预人事,而正欲使其佳?”诸人莫有言者,车骑答曰:“譬如芝兰玉树,欲使其生于阶庭耳。”
孔子说:“芝兰生于深林幽谷之中,并不因无人赏识而不散发芳香。”
--《荀子·宥坐》:“孔子曰:夫芷兰生于深林,非以无人而不芳。”
谢玄引用孔子的话,既回答谢安的问题,又表达谢家的子弟虽隐忍不外露,但不会放弃追求高洁的品行。
谢玄不愧是优秀的人才,他用芝兰玉树形容自己,深得谢安赏识。“芝兰玉树”这个成语后来被用来形容德才兼备的、优秀的人才。王勃在《滕王阁序》里写了一句:"非谢家之宝树,接孟氏之芳邻。" “宝树”即芝兰玉树,王勃这句话意思是说,我虽然称不上谢家的“宝树”,但是愿意和贤德之士交往。
谢安总是以自己的言行潜移默化影响孩子。
谢玄年少时,好佩戴香囊,谢安以此为忧,但又不想伤他的自尊心,于是和谢玄做游戏时,将香囊作为赌注,赢得了谢玄的香囊,并把它烧掉,谢玄从此再也不佩带这一类饰品。
--《晋书·谢玄传》:
“ 玄少好佩紫罗香囊, 患之,而不欲伤其意,因戏赌取,即焚之,於此遂止。”
谢安教导子侄的记载还有很多,
像“咏雪”的故事,奠定谢道韫才女之名;
“通过讨论《诗经》中哪一句最佳来引导孩子们立志”,等等。
所以当谢安的夫人抱怨他从不管教孩子的时候,谢安淡定的说:我经常教导他们。
--《世说新语·德行》第36
谢公夫人教儿,问太傅:“那得初不见君教儿?”答曰:“我常自教儿。”
谢道韫咏雪:
当天空飘起大雪,谢安随性的问家人:这飘落的白雪像什么?
侄子谢朗说:“跟把盐洒在空中差不多,”
谢道韫说:“不如说像柳絮漫天飞舞。”
谢安大为赞赏,从此奠定了谢道韫才女之名。
--《世说新语·言语》第71:
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
还有一次,谢安问子侄,你们认为《诗经》中的哪句写得最好?
谢玄说:“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这次谢安怎么说的呢?他说:“我更喜欢‘訏谟[xū mó]定命,远猷[yuǎn yóu]辰告’这句。”
大意是:大政方针制定下来,就要对外发布。深谋远略考虑好了,就要告诉国民。提醒谢玄要有政治家的胸怀和气魄。
-- 《世说新语·文学》第52:
谢公因子弟集聚,问:“《毛诗》何句最佳?”遏称曰:“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公曰:“訏谟定命。远猷辰告。”谓此句偏有雅人深致。
注:《毛诗》指《诗经》,现流传的《诗经》由西汉毛亨编辑注解,所以《诗经》又被称为《毛诗》。遏,是谢玄小名。
在谢安的悉心教导和影响下,谢家子弟人才辈出,成为一棵棵芝兰玉树。谢玄、谢韶、谢朗、谢琰,被称为“谢家四才子”。正是这些才子们,在危难当头和谢安一起谱写历史。侄女谢道韫是有名的才女;谢玄的孙子谢灵运是著名的山水诗人,山水诗派的开创者。
谢家在教育子孙方面取得成功,一是由于得当的教育方法,二是源于优雅的世袭家风。谢家之所以能与琅琊王氏齐名,以王谢并称,除了谢安主政时期显赫的功绩,更得益于其端正的门风。谢家“雅道相传”的美名流传于世,被称为“德门”。 世家大族失去了权利,但在文化上的成就和影响,依然恒久绵长。
陈郡谢氏是东晋最后主政的“门阀士族”,随着谢安谢玄的隐退,贯穿东晋一朝的门阀政治结束了,这个特殊时期的特殊政治形态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
最后思考两个问题:
淝水之战究竟是一场侵略战争,还是一场南北统一战争呢?
前秦帝王苻坚是氐族人,是北方难得的仁德之君,热爱推崇汉文化。
他统治北方的二十多年,是十六国时期最好的阶段。
当他统一了北方之后,就梦想能够一统天下推行他的仁政。
从苻坚的角度看,他发起的是统一战争。而站在东晋的角度来看,他发起的是民族入侵战争。
如果前秦在淝水之战中取得了胜利,中国会提前两百年完成统一吗?
我认为应该不会。
因为当时条件下,南北统一需要多民族充分融合。而民族融合是一个漫长且反复的过程。当卷入这一潮流的民族较多,又都处于活力旺盛的阶段时,过程尤为漫长、尤为曲折。
苻坚统治的二十多年时间里,并不足以消除北方各民族之间的隔阂,更不足以消除南北方之间的民族隔阂(《东晋门阀政治》)。
所以即便淝水之战前秦取得胜利,中国也不会提前200年完成统一,因为民族融合的程度还远远不够,一旦苻坚离世,南北还会重新陷入动乱分裂,从苻坚战败后前秦帝国立刻分崩离析就足以说明这一点。
背景音乐:
Eric Chiryoku - Regret
参考书目:
《世说新语》刘义庆著
《东晋门阀政治》田余庆著
《读书人的出世与入世》资中筠著
以文学充盈生命,以音乐滋养心灵。
这里是语文大爆炸,我是欧子,祝大家晚安!
服务条款| 隐私政策| 儿童隐私政策| 版权投诉| 投资者关系| 广告合作 | 联系我们
廉正举报 不良信息举报邮箱: 51jubao@service.netease.com
互联网宗教信息服务许可证:浙(2022)0000120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浙B2-20150198 粤B2-20090191-18 浙ICP备15006616号-4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网站
网易公司版权所有©1997-2025杭州乐读科技有限公司运营:浙网文[2024] 0900-042号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13307号 算法服务公示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