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说新语》- 魏晋世家大族(二)

知识 语文大爆炸 第28期 2018-01-01 创建 播放:22191

介绍: 东晋是一个很特别的朝代,皇权衰弱,贵族与皇帝联合执政,通俗的讲就是“王与马,共天下”,只不过这个“王”陆续替换成了庾、桓、谢,几大士族在相互制衡的情况下轮流执政,这种君王与贵族共治的模式持续了上百年。

东晋从建国到灭亡,除了谢安主政时期,历任皇帝总是被权臣所束缚。尤其到了桓温晚年时期,东晋的皇权被削弱到了极点...

介绍: 东晋是一个很特别的朝代,皇权衰弱,贵族与皇帝联合执政,通俗的讲就是“王与马,共天下”,只不过这个“王”陆续替换成了庾、桓、谢,几大士族在相互制衡的情况下轮流执政,这种君王与贵族共治的模式持续了上百年。

东晋从建国到灭亡,除了谢安主政时期,历任皇帝总是被权臣所束缚。尤其到了桓温晚年时期,东晋的皇权被削弱到了极点。

当然桓温并不是从一开始就想篡位夺权,相反,桓温是一个有理想有抱负的人,他的文治武功在东晋时期是相当出彩的,而他对权力的野心,也是随着朝廷对他不断的打压膨胀起来的。在那个注重清谈的社会,桓温是名副其实的实干家。

他消灭成汉帝国,从氐族人手中夺回了沦陷40多年的巴蜀;

他主持土断政策,废除侨寄法,重新统计北方移民。王导当年在特殊时期开创的侨寄法已经实行了几十年,给北方移民大族的特权产生了很多弊端,比如私藏人口躲避税役等等。东晋实行过多次土断,但每次都由于北方大族的反对执行不彻底。桓温主持土断执行力度很大,打击豪强,增加了收入和兵源,北人从此变成南人;

他进行了三次北伐,第一次先胜后负,第二次收复了故都洛阳,第三次北伐遭遇惨败,是他平生最大的耻辱;

桓温的家族

相比于那些名门望族,桓温的出身显得有些份量不足。桓温的家族很特殊,先祖桓荣是东汉的经学大家,是汉光武帝刘秀的太子的老师,备受尊崇。延续到了曹魏时期,桓范反对司马懿处置曹爽,桓家几乎被灭族。所以桓温的先世经历了极大的政治灾难,家族势单力孤。直到西晋灭亡,桓温的父亲桓彝渡江到南方,并且在苏俊之乱中,以身殉国,为桓氏家族的振兴打下基础。

桓温十五岁丧父,十八岁手刃了仇人的三个儿子为父报仇。桓温的行为在当时不仅没有受到制裁,反而被视为“义举”,轰动一时。后来桓温娶了晋明帝的女儿南康长公主,之后的仕途一路顺风顺水,桓温一步步走进了权利中心。

桓氏家族在魏晋时期经历了几次大的变化:
桓范被诛,桓氏门户骤然衰落,这是第一次大变化;
桓彝在东晋初年重振家族,直到桓温独揽大权,这是第二次大变化;
桓温的小儿子桓玄废晋立楚,这是第三次大变化;
刘裕灭桓玄,桓氏家族势力被消灭,至此,东晋的第三代门阀势力彻底落幕。

《世说新语》中的桓温

《世说新语》记载了很多桓温的故事,出场次数仅次于王导和谢安。这些故事可以说是这本书里最富有活力的篇章。你无法想象一个位置那么高的人,会对他有这么真实鲜活的描写,看完这些故事,就不难理解为什么那么多人喜欢桓温。

在思想上,桓温鄙视清谈

桓温鄙视清谈玄学,年轻时读《高士传》便气的摔书。《高士传》记载了从尧舜时期到魏晋时期的96名隐士,桓温读到陈仲子的故事时,就指责他不近情理。

陈仲子本来是齐国的宗族,但是他觉得自家的财产是不义的,就避兄离母,跑到山上隐居,最后饿死了。桓温呢,读到这里就气的把书扔到地上,说“谁会用这种苛刻、不近清理的做法对待自己。”

--桓公读《高士传》,至於陵仲子,便掷去,曰:“谁能作此奚刻自处” -《世说新语·豪爽》第9

桓温第二次北伐时,从淮河进兵洛阳,登上船楼遥望中原,昔日繁华的洛阳如今还是一片废墟,桓温说:“神州陆沉,国土沦陷成为废墟,王夷甫等人要承担罪责!”

--桓公入洛,过淮泗,践北境,与诸僚属登平乘楼,眺瞩中原,慨然曰:“遂使神州陆沉,百年丘墟,王夷甫诸人不得不任其责!”-《世说新语·轻诋》第11
王夷甫是指王衍,西晋重臣,位高权重却崇尚虚无,不以国事为重。提起“清谈误国”,说的正是王衍。

在个性上,桓温是一个真性情的人,

有人问桓温,谢安和王坦之二人谁更高明,桓温正想说的时候突然停住了,说:" 你喜欢传话,不能告诉你。"

--有人问谢安石、王坦之优劣于桓公,桓公停欲言,中悔,曰:" 卿喜传人语,不能复语卿。" -《世说新语·规箴 》第10

桓温北伐途中,看见自己昔日所种的柳树长得很粗壮,竟然泪流不止的说:“木犹如此,人何以堪!(树木的变化尚且如此,人又如何经得起岁月的流逝呢?)”

--桓公北征,经金城,见前为琅琊时种柳,皆已十围,慨然曰:“木犹如此,人何以堪!”攀枝执条,泫然流泪。-《世说新语·言语》第55

桓温进军蜀地到达三峡,有士兵捕了一只小猴,母猴沿江哀嚎,跟着走了百多里,最后跳上船气绝而死。有人剖开母猴肚子看到肠子断成一寸寸的。

这个呢,就是成语“肝肠寸断”的出处。桓温听说后大怒,废黜了抓小猴的士兵。

--桓公入蜀,至三峡中,部伍中有得猿子者。其母缘岸哀号,行百余里不去,遂跳上船,至便即绝。破视其腹中,肠皆寸寸断。公闻之怒,命黜其人。-《世说新语·黜免》第55

由此可以看出,桓温是一个重情重义,心怀善念的人。对应的,他的性格中就缺少了政客所必备的冷酷无情,在晚年的篡位过程中才会那么纠结。

桓温在政治上和司马昱纠缠了将近20年,简文帝司马昱可以说手无缚鸡之力,在桓温面前谨小慎微,而桓温对简文的感情也很复杂。简文帝登基后仅一年便忧郁而死,而桓温在拜祭过简文后,居然很快就病逝追随而去了。

桓温废司马奕为海西公,改立司马昱为皇帝,希望司马昱死后禅位给自己。在谢安和王坦之的阻挠下,桓温没能如愿。桓温到死也没有撕破脸面去夺取他朝思暮想的皇位。桓温在篡位这件事上做的缩手缩脚,虽然他说出了那句名言:“既不能流芳后世,那就该遗臭万年”,做好了遗臭万年的准备,却还是无法冲破那层心理防线。

有时忍不住设想,如果桓温再狠一点,做了皇帝,历史将会如何改写?

--桓公卧语曰:“作此寂寂,将为文景所笑 。”既而屈起坐曰“既不能流芳后世,亦不足复遗臭万载邪!” -《世说新语·尤悔》第13

关于北伐
最后说一下东晋的北伐

在东晋历史上有过多次北伐,北伐本来是正义的口号,是时代的要求。祖逖北伐不计成败得失,是东晋北伐的最高典型。祖逖以后倡议北伐的都是东晋权臣,都有以北伐影响政治形势,增强个人威望和门户权势的目的。庾亮北伐、殷浩北伐、桓温北伐、刘裕北伐都是如此,北伐的动机不纯。

另一方面,为了不让主导北伐的家族势力过于强大,皇族和门阀贵族又会联手制衡、阻碍、拖累北伐事业。祖逖北伐获得的支持最少、桓温组织的三次北伐不是朝廷所希望的,同样得不到支持。这是东晋历次北伐失败的原因。

桓温与王敦都有叛逆之名,《晋书》将他们二人合并在一个传记之中,《世说新语》记载他们也每每称他们豪爽,表明世人对他们虽有诟责,却不乏爱惜和敬重。桓温是一个英雄,也是一个饱受争议的人物。从枕戈泣血的少年桓温、到指点江山的桓将军,到权臣桓丞相,到最后只是一个心愿未能达成的老人。希望通过这一期的节目帮助大家了解东晋的这位传奇人物。感谢大家的收听,这里是语文大爆炸,我是欧子,祝大家2018新年快乐!

背景音乐:
Roberto Cacciapaglia - Wild Side

参考书目:
《东晋门阀政治》田余庆著
《世说新语精读》骆玉明著

  • 音乐开放平台
  • 云村交易所
  • X StudioAI歌手
  • 用户认证
  • AI 免费写歌
  • 云推歌
  • 赞赏

廉正举报 不良信息举报邮箱: 51jubao@service.netease.com

互联网宗教信息服务许可证:浙(2022)0000120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浙B2-20150198 粤B2-20090191-18  浙ICP备15006616号-4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网站

网易公司版权所有©1997-2025杭州乐读科技有限公司运营:浙网文[2024] 0900-042号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13307号 算法服务公示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