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说新语》 - 五个有趣的故事

知识 语文大爆炸 第18期 2016-11-17 创建 播放:17214

介绍: 《世说新语》里有很多有趣的故事,一起来看几个有意思的故事。

驴鸣送葬

王仲宣好驴鸣。既葬,文帝临其丧,顾语同游曰:“王好驴鸣,可各作一声以送之。”赴客皆一作驴鸣。

王仲宣是建安七子之一。我们多次提到建安七子了,建安是东汉末年汉献帝的年号,建安时期持续了二十五年,出现了以三曹(曹操、曹丕、曹植)和建安七子为代表...

介绍: 《世说新语》里有很多有趣的故事,一起来看几个有意思的故事。

驴鸣送葬

王仲宣好驴鸣。既葬,文帝临其丧,顾语同游曰:“王好驴鸣,可各作一声以送之。”赴客皆一作驴鸣。

王仲宣是建安七子之一。我们多次提到建安七子了,建安是东汉末年汉献帝的年号,建安时期持续了二十五年,出现了以三曹(曹操、曹丕、曹植)和建安七子为代表的一大批文学家。建安七子我们比较熟悉孔融、还有前面讲过的阮籍的父亲阮瑀,这里再提到一位王粲,字仲宣。
王粲生前喜欢听驴叫。他死后,魏文帝曹丕前来参加葬礼,回头对同行的人说:“王粲喜欢听驴叫,你们可以每人学一声驴叫为他送行。”前去送葬的客人就都学起了驴叫。

大家自行脑补那个画面吧。驴叫声此起彼伏、响彻四野。
很多人可能还没有听过驴叫~ 咱们来见识一下
多么急促的叫声啊,王粲怎么会喜欢听驴叫呢?
启功先生告诉我们,汉字是有四声的:wō wó wǒ wò ,而意识到汉字有四声,大概是汉魏时期的事,启功先生发现,驴叫,加上打响鼻,正好也是四声。我们再来听一下驴叫。一般来说,动物的叫声是单声的,而驴叫是抑扬顿挫的。王仲宣活着的时候爱听驴叫,大概就是那时候发现了汉字有四声。
惊人的发现吧?从文学的角度阐述了驴子的叫声为什么有独特的魅力。

与猪共饮

诸阮皆能饮酒,仲容至宗人间共集,不复用常杯斟酌,以大瓮盛酒,围坐相向大酌。时有群猪来饮,直接去上,便共饮之。
诸阮皆能饮酒,诸阮:指阮家的众人。阮家是阮籍的家族,魏晋时期的世家大族。阮家众人都很能喝酒。
仲容至宗人间共集。仲容是指阮咸。阮咸是阮籍的侄子,阮咸也是竹林七贤之一,他与嵇康都是当时著名的音乐家,琵琶弹得特别好。阮咸常与族人聚会。
不复用常杯斟酌,以大瓮盛酒,围坐相向大酌:他们每次聚会都不用平常的杯子斟酒,而是用一个大瓮盛酒,大家围着大酒缸狂饮。
时有群猪来饮,直接去上,便共饮之。有一次忽然有一群猪摇头摆尾冲了过来,直接就爬到酒瓮边上喝起酒来,阮咸怕酒被猪喝完了,冲上前去与猪一起饮起酒来。共饮之~

酒后裸行

刘伶恒纵酒放达,或脱衣裸形在屋中。人见讥之,伶曰:“我以天地为栋宇,屋室为裈衣,诸君何为入我裈中?”

刘伶长期纵酒,玩世不恭。时常在家里脱光了衣服饮酒。客人看见了都讥笑他,他说:“天地是我的房屋,卧室是我的裤子,你们为什么跑到我的裤子里来啦?”

刘伶也是竹林七贤之一,传说中“一醉三年”的酒仙。出门坐上鹿车,带个仆人,背一把锄头,嘱咐仆人说:“死便埋我。”我要是喝死了,就地把我埋了就行。

刘伶写过一篇《酒德颂》,文章里说:
有大人先生,以天地为一朝(zhāo),以万期为须臾,日月为扃牖(jiōngyǒu),八荒为庭衢(qú)。行无辙迹,居无室庐,幕天席地,纵意所如。止则操卮(zhī)执觚(gū),动则挈(qiè)榼(kē)提壶,唯酒是务,焉知其余?

有一个大人先生,他把宇宙当做自己的家,认为一万年不过是转瞬之间,他把日月当做门窗,把辽阔的远方当做是自己的庭院。他以天为帐幕,以大地为卧席,他自由自在。只以喝酒为要事,又怎会理会酒以外的事!

在刘伶的心中,醉酒的境界应该是无限美好的。

何晏面白

何平叔美姿仪,面至白。魏明帝疑其傅粉,正夏月,与热汤饼。既啖,大汗出,以朱衣自拭,色转皎然。

何平叔是个美男子,皮肤白皙。魏明帝曹叡怀疑他擦了粉,想查看,在酷暑时节,把何平叔邀到宫中吃热汤面。何平叔吃完后满头大汗,就用袖子擦脸,脸颊反而白里透红、更加光洁好看了。曹叡这才相信何平叔是“自然白”。

何平叔是何晏,曹操的养子。魏明帝曹叡,是曹操的孙子,曹丕的儿子,魏国的第二任皇帝。皇帝的世界也不都是国家大事,对臣子的相貌保持满满的好奇心,挺有趣的。

举目不见长安

晋明帝数岁,坐元帝膝上。有人从长安来,元帝问洛下消息,潸然流涕。明帝问何以致泣,具以东渡意告之。因问明帝:“汝意谓长安何如日远?”答曰:“日远。不闻人从日边来,居然可知。”元帝异之。明日集群臣宴会告以此意,更重问之。乃答曰:“日近。”元帝失色曰:“尔何故异昨日之言邪?”答曰:“举目见日不见长安。”

晋明帝数岁,坐元帝膝上:晋明帝司马绍才几岁时,一次坐在元帝膝上。
有人从长安来,元帝问洛下消息,潸然流涕:有人从长安来,元帝问洛阳的情况,不觉伤心流泪。
明帝问何以致泣,具以东渡意告之:明帝问父亲为何哭泣,元帝就把过江来的意图告诉他。
因问明帝:“汝意谓长安何如日远?”:于是问明帝:“你看长安和太阳,哪个远?”
答曰:“日远。不闻人从日边来,居然可知“:明帝回答:“太阳远,没听说有人从太阳那边来,显然可知。”
元帝异之:这让元帝很惊讶。
明日集群臣宴会告以此意,更重问之:第二天召集群臣宴饮,把明帝的话告诉大家,又重新问他这个问题。
乃答曰:“日近。”:不料明帝却答:“太阳近。”
元帝失色曰:“尔何故异昨日之言邪?”:元帝惊愕:“怎么和昨天说的不一样?”
答曰:“举目见日不见长安”:明帝答到:“现在抬头就能看见太阳,可是看不见长安。”

这其实是个伤感的故事,一开始司马绍回答长安近,应该是想安慰他的父亲。因为父亲看到长安来人了潸然泪下。第二天当着众人又回答太阳近,举目见日,小小年纪显露出政治才华。两种回答都解释的合情合理。

司马绍是东晋南渡后的第二位皇帝,东晋建立之初,兵荒马乱,国力虚弱,司马绍在位期间,稳定时局,调和南渡的士族与当地士族之间的矛盾,成功做到对权臣的制衡。是一位很英明的皇帝。

以文学充盈生命,以音乐滋养心灵。
这里是语文大爆炸,我是欧子,祝大家晚安。

  • 音乐开放平台
  • 云村交易所
  • X StudioAI歌手
  • 用户认证
  • AI 免费写歌
  • 云推歌
  • 赞赏

廉正举报 不良信息举报邮箱: 51jubao@service.netease.com

互联网宗教信息服务许可证:浙(2022)0000120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浙B2-20150198 粤B2-20090191-18  浙ICP备15006616号-4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网站

网易公司版权所有©1997-2025杭州乐读科技有限公司运营:浙网文[2024] 0900-042号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13307号 算法服务公示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