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读】文涮武烤那些事 | 投稿:饼子

人文历史 夜读·《中华遗产》杂志 第145期 2016-09-14 创建 播放:18040

介绍: 文涮武烤那些事
刚刚过去的乙未年年末,朋友约了北京城里一位名声显赫的吃主儿,打着为我接风的幌子,商量着吃顿烤肉,这让我跃跃欲试。
旧时北京是天子脚下,辛亥革命以前,不少人收着铁杆儿的庄稼,悠闲自在、不愁吃喝。凡事皆是如此,不发愁了就开始琢磨精益求精,所以老北京的嘴刁蛮,吃东西挑得很。其中一些特别懂吃会做、精通饮...

介绍: 文涮武烤那些事
刚刚过去的乙未年年末,朋友约了北京城里一位名声显赫的吃主儿,打着为我接风的幌子,商量着吃顿烤肉,这让我跃跃欲试。
旧时北京是天子脚下,辛亥革命以前,不少人收着铁杆儿的庄稼,悠闲自在、不愁吃喝。凡事皆是如此,不发愁了就开始琢磨精益求精,所以老北京的嘴刁蛮,吃东西挑得很。其中一些特别懂吃会做、精通饮食的人,大家就尊其为吃主儿。
结果,吃主儿选了“金生隆”——也就是过去东安市场的“爆肚冯”,吃得当然不是烤肉,而是爆肚儿、涮锅子。
孔子谈吃有道,曰“十不食”,“不时不食”是其中之一,这一点,讲究吃喝的北京人尤其在意。涮锅子就是涮羊肉,不到隆冬瑞雪、寒风浓密,不是吃它的时候。锅子在外边点上,有司炭的把炭火旺,再端上桌,上桌必有炭火的香气。羊肉就要好羊肉,坐在桌子边上的人会吃会点,后厨的人会挑会切。好比是拍巴掌、一个巴掌拍不响。
那天吃涮肉,吃主儿点了上脑、羊筋儿和磨裆。从位置划分讲,上脑在前、羊筋儿在中、磨裆在后。前中后都有,意思是等于吃了一只羊。果然讲究。一般的涮肉馆子,羊筋儿不上菜单,虽然名为羊筋儿,实际却和羊的筋没什么关系,不过就是紧贴着肋骨的一点儿肉,还捎带着一部分骨膜。点羊筋儿,一来是向同座一样爱吃的人和后厨传递一个消息,二来是真的爱吃那种生脆的特别口感。
“金生隆”听着吉祥,却没有原来的名字“爆肚冯”那么像老字号。当年买卖开得大了,有了正经招牌字号,所以叫“金生隆”。如今前门大街廊坊二条也有家“爆肚冯”,那家和这家没什么血缘关系。倒是听说,因为“爆肚冯”的名号,两家也有过不愉快,如今“金生隆”的冯字就留了白。对于我们这些知道一点儿饮食历史、又更重视食物本身的人而言,却不那么在乎这些是非。
描写爆肚儿最形象、最有名的词句莫过于梁实秋先生的《雅舍谈吃》,犹记得那句“口北的绵羊又肥又大……”,真是有气势。爆肚儿最早就是吃羊的,独有一套割烹体系,各家有名,主要靠小料取胜。吃爆肚儿,小料怎么配不用客人操心,全看店家的本事。实际吃起来和涮肉小料差不多,我觉得最大区别是芝麻酱一眼看上去要特别的厚。
爆肚儿入了秋就可以吃,这一点不像涮肉,非得入冬才好。旧时风貌,立秋那天得吃顿大肉,名曰贴秋膘。今人贴秋膘,一提起来往往就是酱肉烙饼,实际不美。要贴的美,最好还是吃烤肉。至此,我发现自己还是对烤肉念念不忘。
在金生隆吃爆肚儿时,吃主儿说,过去北京人不吃牛肉和牛下水,所以金生隆只卖羊的。这是就涮肉、爆肚儿而言。要说到烤肉,又大大不同,自康熙年间起就是吃烤牛肉,烤羊肉却是后来(道光年以后)的事了。
北京烤肉有许多讲究,让我格外感兴趣。首先,这烤肉不是真的“烤”。“烤”这个字生得晚,有故事说,是齐白石特意为烤肉宛创造的。因此,查《说文》查不到,《康熙字典》上也没有,现代的解释就是将物体放在火上或者周边、使其干燥或变熟。吃过北京烤肉的朋友就会知道,肉也并不是直接放在火上烤的,而是放在炙子上炙。炙,《说文》曰:“炮肉也”。商纣王弄的一个酷刑叫做炮烙,大概就是那个意思。炙子,也有人写作支子,用长短不一的粗铁条钉成一个圆板,铁条之间留有缝隙。底下用松枝烧,肉就铺在上面烤。
吃炙子烤肉,小料要自己配。咸淡厚薄全凭个人做主,非常自由——自由的事情也就没什么好多嘴的。现在打着老北京炙子烤肉招牌的店铺,朋友们可以进去看看,十有八九是宽不足二尺的炙子,这种小炙子不算最传统的,它由民国时期北京正阳楼始创。在北京的饮食历史中,正阳楼是个传奇,有兴趣可以查一下它的事迹。
北京烤肉的老字号里,最负盛名的还数“烤肉宛”。宛这个字,如果是回族人的姓氏,不读晚音,而读渊音。唐鲁孙写《添秋膘、吃螃蟹、烤涮》里却又提到,烤肉宛的宛要读满,就不知道是不是读字要上口的原因了。如今都念烤肉宛(wǎn),就从俗入流算了罢。
烤肉宛最早也是没有门脸儿的,兄弟两个做买卖、推车下街。宛大算账、操持,宛二切肉,手艺特佳。吃烤肉,一半多是吃切工。肉选得精,肉片切得飞薄,上炙子一翻一烤就能吃,软嫩好咀嚼。兄弟俩苦了不几年,就在宣武门里安儿胡同的把口开了店。齐白石与烤肉宛的故事,多数爱吃的朋友都知道,也能讲个差不多,就不废话了。
这里倒是要说说“牛米隆”,有人考据,说牛米隆就是牛里脊,牛身上最嫩的肉,所以就算齐白石牙口不佳,也轻松吃得下。其实不然,所谓牛米隆,是牛的臀尖肉。烤肉宛选牛肉是选小牛的肉,因此米隆的肉质不比大牛的榔头肉差。基本不带肥肉,没筋没膜,再加上刀工好、炙子好,才有了齐白石题字的故事。
所谓文涮、武烤。烤肉宛原来的炙子是大炙子,分外壮观,够十几位光着膀子、踩着二人座儿的板凳,围着炙子自烤自吃,用的年头也奇长。据说这种炙子,炙子间的空隙都被经年累月的肉油填上了,薄薄的仿佛一层膜连着。若是以现代社会的卫生标准看,当然不过关;若是单从吃口上讲,有层油膜挡着,下面的火燎(不上来,烤出的肉不焦但带着松香,因此才叫“赛豆腐”。
大炙子也有大炙子的坏处,按照梁实秋先生的讲法,就是“烤肉也烤人”,吃相不雅。正阳楼就是瞧准了这一点,弄来了小炙子。小炙子一出现,一干拘束些的文人就来了兴致,渐渐连女子们也能吃了。至于后来渐渐有的后厨代烤、雅座享用,也就顺理成章。
正阳楼扬名立万,另一绝是刀工,羊肉、牛肉都能切得分外薄,因此不仅仅是烤肉卖的好,涮锅子也是一流。现在都说东来顺如何如何,最早也是从正阳楼挖的人来。这算从“烤”又绕回到“涮”,牛羊不分家,爆烤涮也不分家吧,这次上京赶“烤”,虽未成功,也并不遗憾。

文章出自 《中华遗产》杂志 2016年 第3期 老工具 造物之美 作者/韩韬

您还可以关注我们的新浪微博@中华遗产杂志 了解更多内容

  • 音乐开放平台
  • 云村交易所
  • X StudioAI歌手
  • 用户认证
  • AI 免费写歌
  • 云推歌
  • 赞赏

廉正举报 不良信息举报邮箱: 51jubao@service.netease.com

互联网宗教信息服务许可证:浙(2022)0000120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浙B2-20150198 粤B2-20090191-18  浙ICP备15006616号-4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网站

网易公司版权所有©1997-2025杭州乐读科技有限公司运营:浙网文[2024] 0900-042号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13307号 算法服务公示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