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绍: 你好,我是李攀,欢迎来到硅谷新发现。今天是我们的硅谷情报局时间,每期一个话题,为你搜罗最前沿的科技情报,解读最新最热的行业话题。
在今天节目的开始,我想带着大家回顾一件科技界的大事件。去年九月,在对乔布斯的深沉缅怀中,苹果发布了创意平平的 iPhone 8 和 千呼万唤的iPhone X。比起Animoji ['ænimɔ:dʒi:],AR功能和全面...
介绍: 你好,我是李攀,欢迎来到硅谷新发现。今天是我们的硅谷情报局时间,每期一个话题,为你搜罗最前沿的科技情报,解读最新最热的行业话题。
在今天节目的开始,我想带着大家回顾一件科技界的大事件。去年九月,在对乔布斯的深沉缅怀中,苹果发布了创意平平的 iPhone 8 和 千呼万唤的iPhone X。比起Animoji ['ænimɔ:dʒi:],AR功能和全面屏,早已被人剧透了无数次的无线充电技能似乎没有激起那么大的水花。毕竟,虽然号称是无线充电,但你的手机还是要放到一个充电板上 才能开始充电,使用体验完全没有提升。
但是,别着急,这样接触式的无限充电器只是过眼云烟。充电器的未来,一定是不需接触、手机还可以自由移动的远距离充电。
以下我将介绍现阶段市场上较为主流的四种无线充电技术。虽然电磁共振和无线电充电技术现阶段发展最为成熟,但是新兴技术,即红外线充电和超音波充电,或许可以在便捷性,充电距离,充电效率和安全性等方面发展出自己的 独特优势。究竟谁可以在红海中拔得头筹?这或许 将是 充电技术厂商,移动手机公司,监管部门 和消费者,多方角力的结果。
我首先要介绍的技术,应该算是最元老级的无线充电技术了。它就是电磁共振式充电,即通过磁共振实现能量传输。具体来说,就是发射端以一定频率震荡,将次级线圈的频率调整至和发射端线圈一致,进而实现能量传递。
这一技术的成功最先出现在MIT的一个实验室,他们在2008年展示了一个实验,使用电磁共振原理在两米范围内隔空点亮了一个60瓦的灯泡,他们将此项技术命名为 Witricity [ri 'trɪsɪti]。如今,这一技术逐渐成熟。而Witricity也已经基于电磁共振原理的特性,将其主要服务对象定为充电式交通工具,并已经成功和多家国际知名的汽车品牌 达成了战略合作。
至于这一项技术在移动端上的突破,则要看一家诞生于波兰和乌克兰的科技公司,TechNovator['tek nəu'veitə]。他们于2016年 成功地进行了产品 X E 的展示,证实了在其发射器17英尺(五米)之内,即使处于移动状态,移动设备都可以进行无线充电。
除了以上所说的电磁共振技术,另外一种引领了市场风向的就要数无线电波充电了。这一技术的发现有赖于科学家们的一次顿悟:既然电磁波可以用来传递信息,只要频率够高,电磁波也可以传输能量。具体操作上,这一技术的实现 通常要在电源处安置一个电磁波发生器,再通过发射天线将能量传输至接收天线,最后将电磁波信号重新转成电能供设备使用。
这一技术已经被众多科技公司采用,制造出了他们各自的无线充电系统。最为突出的一家名为Energous['ɛnɚgəs],是于2013年成立的设备研发公司。就在2015年,他们宣布其无线电波充电技术获得了专利认证和第三方测试。CTO Michael Leabman ['maɪkl 'liːbmæn] 在介绍公司产品Wattup [hwɒtʌp]时这样说:“只要处于Wattup路由器 15英尺,也就是不到5米以内,我们的设备就可以通过蓝牙将你的手机或其他设备在三维空间内准确定位,并且从我们的发射器通过无线电波传送能量。”
虽然现阶段这两种无线充电技术已经较为成熟,也占据了绝大部分的新兴市场,然而,在他们面前的仍然有一个共同的大问题:即如何提高充电速率和充电效率?毕竟,即使是现阶段最为成熟的产品,在远距离充电时也会造成大量的电力流逝。所以,可以预见,正在这一产业奋斗的各个团队,谁先能解决充电速度慢和充电效率低的问题,谁就可以占据最有力的产业优势。
介绍完已经在市场上呼风唤雨的两种主流技术,接下来要展示的,则是潜力无限且少有人注意的新兴技术:红外线充电和超声波充电。前者的代表是以色列一家名为Wi-Charge['waɪ tʃɑrdʒ]公司。他们的最新产品 Light[laɪt],利用 发射器中的激光二极管发出红外光,然后再通过接收器中的光伏电池 ,成功将光能 转化成电能。
就在去年,这一技术获得了美国食品和药品管理局的认证,并将于明年正式进入美国市场。相比于之前所说的技术产品,这一充电方式可以保证为10米之内的小型设备同时进行充电。
而另一种新技术超声波充电,则是通过发射器发射超高频率的声波,然后通过接收器将其成功捕获之后,再将其转化成为电能。
这一技术最初由宾夕法尼亚大学毕业生 Meredith Perry['meridiθ 'pɛri] 创立的无线充电技术公司,Ubeam[ju: bim]提出。成立初始,其创始人就已经获得了两千六百万美元的投资,投资人们认为这家公司的技术将可以创造亿万美金的市场机遇。然而,自成立时起大众对于这家公司的技术就抱着怀疑态度,而这一态度在2015/16年达到顶峰,直到去年年初创始人带着成功运作的 Prototype ['protə'taɪp]开了一次“并不想对外公布”的发布会,人们才最终放心:Ubeam 的技术设想不是骗人的。
虽然这两种新技术现阶段势头强劲,然而,它们都有一个致命弱点,即如果有实体阻挡在发射器和接收器之间,电力的传输就会立刻停止。同时,同两种更为成熟的技术一样,它们充电的速率和效率仍有待提升。究竟这些弱点会对用户体验造成怎样的损失?这正是现阶段的投资者最为关心的问题。
在听完我的战局分析后,或许你会想问,究竟为什么我们要了解这样一个新兴领域呢?它究竟是否会给我们的生活带来巨大的改变呢?对此,我认为,答案是非常肯定的。首先,从个人生活方面来看,一旦远距离充电成为产业大势,各位御宅想要全天抱着电话玩游戏、看小说或者煲电话粥,就不会再有电用光了死机的压力。这样真正解放了手机与手机奴,让人们不用再为打王者荣耀时电没了而心惊胆战的 充电方案,将极大地改变我们每个人的生活方式,也是整个行业的发展方向。
而对充电产业来说,无线充电更是一个待挖掘的巨大金矿。正是因为绝大多数国外的投资者都意识到了这一点, 所以许多创业者在有了一定的技术突破后就可以迅速找到投资者,而更加顺利的项目正在陆续上市中。重多重量级的投资人都声称这个产业有着数以亿计的市场前景,也有创业团队开始计划以远距离充电为支撑的共享充电计划。只是,要看清哪一种技术将会在未来的一场混战中胜出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对此,硅谷情报局将持续关注这一产业的走向,随时更新硅谷的潮流。
说到这里,你最看好以上的哪一种技术,又对未来的充电服务有什么期待呢?
好了,本期节目就先到这里,我们下期见!
该节目为付费内容,扫描左侧二维码,
使用最新的安卓或iPhone版本购买后即可畅享。
服务条款| 隐私政策| 儿童隐私政策| 版权投诉| 投资者关系| 广告合作 | 联系我们
廉正举报 不良信息举报邮箱: 51jubao@service.netease.com
互联网宗教信息服务许可证:浙(2022)0000120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浙B2-20150198 粤B2-20090191-18 浙ICP备15006616号-4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网站
网易公司版权所有©1997-2025杭州乐读科技有限公司运营:浙网文[2024] 0900-042号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13307号 算法服务公示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