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必背古诗80首--360度解析

知识 语文大爆炸 第1期 2016-02-15 创建 播放:72020

介绍: 小学生必背古诗80首,其中很多脍炙人口、流传千古的名句。相信每个朋友都会背诵,诗句的含义也都理解的非常透彻。今天我们不具体分析每首诗的含义,而是来系统的、整体的梳理这一批诗歌的几个维度。准备本次解析的大部分素材都来源于网络,上小学的儿子是我的第一位听众,经过了他的检阅,希望有更多朋友喜欢,并给我们提出宝贵意见。...

介绍: 小学生必背古诗80首,其中很多脍炙人口、流传千古的名句。相信每个朋友都会背诵,诗句的含义也都理解的非常透彻。今天我们不具体分析每首诗的含义,而是来系统的、整体的梳理这一批诗歌的几个维度。准备本次解析的大部分素材都来源于网络,上小学的儿子是我的第一位听众,经过了他的检阅,希望有更多朋友喜欢,并给我们提出宝贵意见。

诗歌最早是上古时期劳动人民的号子,唱起劳动号子能给自己加油鼓劲或者排遣寂寞。所以诗歌是一种情感的表达。到了西周时期呢,经过采集民间诗歌,以及汇总贵族宗庙乐歌,构成了第一部诗歌集《诗经》,一共305篇,所以也叫《诗300》。此后经过1000多年的发展,唐宋时期的诗歌站在了诗歌发展史的巅峰。

那么小学阶段必背的古诗,收录了从汉代到清代的作品80首。其中,唐代诗歌占到了70%,有55首。其次是宋代诗歌占20%,其余的像元明清、三国、北朝民歌、汉乐府一共占10%。

如果我们把这80首古诗,按主题来分类的话,排名第一的是景物类,数量达35篇。也就是说,小学生必背古诗80首有超过40%的篇幅在描写景物。包括山水、田园、春天、草原、植物、雪景、月色等等。

之所以写景的作品多,是因为很多时候,作者会寓情于景。借景物来抒发情感,比如思念家乡呀、觉得自己很孤单呀、登高之后觉得视野很开阔呀,春天来了觉得心情舒畅、意气风发呀等等。像竹里馆、登鹳雀楼、独坐敬亭山、春夜喜雨等等都是寓情于景的作品,作者的意境通过优美的诗词,都永远的定格下来了。

我们在现代生活中很少有这样直接的抒情了。很多时候我们似乎只会说:哇,太美了!美爆了、可不可以再美一点?很贫瘠的词汇对不对?还有时候我们会直接上图,有图有真相嘛,什么都不需要多说了。

科技在给我们的生活带来方便的同时,使我们的思想趋于平凡,使人们的感情变得淡薄,少了很多浪漫和情怀。

排名第二的主题分别是送别诗和表达思乡之情的诗,各7首。我们来说说送别诗:

首先,送别在古代是一件大事,为什么呢?
因为古代交通不方便,出门远行不外乎是走陆路和走水路,天气变幻,路途显得凶险,这就使得古人非常担忧;另外古代也没有电话、没有QQ、没有微信、没有视频、没有邮局,出门在外只能靠亲友捎带书信,所以,远行就意味着很长时间的杳无音讯,这在我们现代是难以想象的,试想当你关心的人若有几天失联,内心的恐慌会化作滔滔江水喷涌而出。

所以古代当有亲友远行时,他们会送完一程又一程,反复叮嘱,千言万语化作绵绵的祝福。

那么古代有哪些送别的风俗?
第1个,折柳送别:柳树的生命力很强,柳条插土就能活,折柳送别,也就寓含着希望远行的人,能够在他乡顽强地生活下去。 另外,“柳”与“留”谐音,借此表达依依不舍之情。
王维的送别诗《送元二使安西》提到了柳树:
渭(wèi)城朝雨浥(yì)轻尘,
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
西出阳关无故人。

再有就是音乐送别:李白在《赠汪伦》中写道:“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李白在泾县游桃花潭时,住在附近的汪伦经常用自己酿的美酒款待李白,两人因此结下深厚的友谊。李白临行之前,汪伦踏着节拍,在岸上唱歌给李白送行。所以李白感叹道: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吾情

第3个是饮酒送别:酒是文人的最爱,在送别的场合当然少不了它。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写道: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最后,我们看古人送别的地点古代的送别,如果是走陆路,一般会在路边的长亭送别,秦汉时期的乡村大约每十里设一个亭,作为治安机构,类似咱们现在的派出所。后来慢慢发展成人们驻足休息和分别相送的地点,这就是我们常说的十里长亭。那么走水路呢,送别地点则在渡口边。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ling》就在长江边上的渡口送行的;在古代,南浦也是常见的送别渡口,位于今天的重庆。所以,综合起来,长亭、杨柳、美酒、南浦是古人送别诗词中经常出现的关键词,看到这些词,男主角们多半是在上演一场离别剧啦。。。

相比于文人“送别诗”的缠绵,“边塞诗”就显得豪气万丈了。边塞诗一般描绘边疆将士们的军旅生活,以及展示诗人杀敌报国,建功立业的抱负,格调高亢。

小学生必背古诗80首里,收录了5首边塞诗.
盛唐时期形成了一个”边塞诗派“,王昌龄、王之涣、高适、岑参都曾经驰骋沙场,长期的边塞生活让他们身上流淌着战争的血液,写下许多脍炙人口的名篇,就连王维这样平时只写山水的诗人到了边塞也会不由得诗兴大发。

而唐代边塞诗多,主要原因是这个朝代文人从军的很多。在人才济济的大唐社会,一些胸怀壮志的文人认为军功比科举功名来得更直接;再加上,初盛唐时期国力强大、边疆凯歌频传,更加剌激了文人们从军的热情。所以才会有初唐四杰之一的杨炯,写出了”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的诗句。

其实在古代,写诗是文人们的一种社交方式,是诗人的朋友圈。只不过这个朋友圈里的每一位都才华横溢,像一座座巍峨耸立的高山。理清他们之间的关系和情感,以及当时的社会风气、时代背景之后,再来读这80首古诗,相信会有新的感受。

作为诗仙的李白,喜欢结交朋友,这里面有前辈大腕贺知章,有大名鼎鼎的孟浩然、李白在《赠孟浩然》中写道“吾爱孟夫子, 风流天下闻”,多么直接的表白呀!这里的“ 风流”指的是孟浩然以诗闻名天下而被诏入京,李白因此就做了孟浩然的铁杆儿粉。

再后来,李白与杜甫、高适也有过一段深厚的友谊。这三个好朋友在安史之乱爆发后,分别选择了为不同的统治集团服务。讽刺的是,代表朝廷来攻打李白老板那位居然是他的老朋友——高适。李白因此入狱后曾写诗向高适求救,但高适却在此时做出了理智的选择,没有给予回复,更没有施以援手。安史之乱后,李白和杜甫的遭遇都非常坎坷,两人再也没有机会相遇过。

安史之乱作为唐朝从繁荣到衰落的分水岭,8年的战乱,在杜甫的作品上打下深刻烙印,他用诗的形式把他的见闻真实地记录下来,即“三吏”、“三别”、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成为他不朽的作品。

而号称诗佛的王维,是著名的山水田园派诗人,在时间轴上,王维与李白生活在同一个区间,他与李白同一年出生,比李白早一年去世。他们也同时在长安生活过,而且他们有很多共同的朋友,像孟浩然、王昌龄,杜甫等等。然而他们俩人,却一点交集也没有。

就李白而言, 他有很多非常之举,不走寻常路,从他的诗歌、行为、言辞中,你所感受到的,
是豪放,是童稚的天真和率性的自我,看着他的诗,你会摆脱焦虑,觉得一切都变得开阔洒脱起来。
而王维则是温文尔雅,他的诗歌中,让你感受到的,是温婉多情、是宁静淡泊、含蓄深沉。

总之, 李白与王维, 一个狂放不羁,敢作敢为,一个恬淡空灵。正因如此,他们俩人才不会走到一起。

这些文人大咖们, 怀揣着治国、平天下的梦想,在求取功名的道路上前赴后继,平步青云也好,官场失意也好,都已不再重要。

而千百年后,这些古人用诗词记录的有血有肉、有情有义的感情世界仍然在影响着我们。

  • 音乐开放平台
  • 云村交易所
  • X StudioAI歌手
  • 用户认证
  • AI 免费写歌
  • 云推歌
  • 赞赏

廉正举报 不良信息举报邮箱: 51jubao@service.netease.com

互联网宗教信息服务许可证:浙(2022)0000120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浙B2-20150198 粤B2-20090191-18  浙ICP备15006616号-4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网站

网易公司版权所有©1997-2025杭州乐读科技有限公司运营:浙网文[2024] 0900-042号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13307号 算法服务公示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