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大户--先秦文章和两汉史学作品

知识 语文大爆炸 第2期 2016-02-15 创建 播放:25337

介绍: 什么是成语?

成语就是现成的语句,源自古代书籍或日常生活中的口语。

成语一般都有一定的来源,除去表面的意思,还有隐含的意义,比如:负荆请罪,表面上看是背负着荆杖赔礼道歉,实际还包含要同心协力一致抗敌的决心。

所以,成语作为表达工具,具有很高的便捷性,几个字就可以形象的描述一个复杂的场景或一个典故,属于高度浓缩...

介绍: 什么是成语?

成语就是现成的语句,源自古代书籍或日常生活中的口语。

成语一般都有一定的来源,除去表面的意思,还有隐含的意义,比如:负荆请罪,表面上看是背负着荆杖赔礼道歉,实际还包含要同心协力一致抗敌的决心。

所以,成语作为表达工具,具有很高的便捷性,几个字就可以形象的描述一个复杂的场景或一个典故,属于高度浓缩的环保产品。

成语主要来自古代典籍。成语的大量产生,是从春秋时期开始的。为什么这么说呢?春秋时期,距离现在大约2700多年前开始,持续了约300年。春秋时期有一个大的变化,就是铁器和牛耕开始被广泛使用。在此之前,人们主要使用木石工具。就是木材和石头做成的工具。铁器既坚硬又锋利,作为劳动工具横空出世的时候,立马甩木石工具100条大街,劳动人民很快就开垦出更多的荒地。那这个变化就可以说翻天覆地了。

劳动效率的提高,使得大家开始有时间读书了;所以说啊,还是那句话,科技改变生活,科技的发展就使得社会开始产生大的变革。那么在这样一个大变革的环境下,慢慢冒出一个新的社会阶层,就是“士”,战士的士。“士”来自社会的各个阶层,虽然有的地位较低,但很多都是有学问有才能的人。由于士的出身不同,立场不同,所以提出的主张也不同.他们开始写书阐明自己的观点,互相批评辩论,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其中比较重要的是儒、墨、道、法四家,《论语》《墨子》《老子》《庄子》《荀子》《韩非子》则是这四家的代表著作.好,现在我们回到成语,在刚才说到的各种子啊,这些著作里,加上还有一些史书里面,就产生了大量的新词汇,陆续被后世引用就形成了成语。

那么,代表儒家的作品,《论语》里面的成语就有上百个:不耻下问、中庸之道 、、知过能改 、因材施教 、以德报怨 、一言既出,驷马难追、一日三省 、言而有信、温故知新 、杀身成仁、任重道远、名正言顺 、举一反三、精益求精 、见义勇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等等等

孔子是一位伟大的教育家,从这些成语我们也能看出,记载的都是学习方法和做人的道理。

孔孟代表的儒家思想,是制度的拥护者,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他们认为人应该生活在一个制度构成的框架里面。当然这个框架不是强制的,而是人们主动的自律,也就是自我修炼。所以说孔子和孟子是圣人啊,孔子是至圣,孟子是亚圣。

那么墨家《墨子》里面的成语有哪些呢?
有人说“墨子”是工人阶级,因为他的作品里体现的是实用主义。

比如这几个成语:量体裁衣、以卵投石、一毛不拔、手足重茧

墨子主张节俭,荀子还跟他辩论,说要想富裕起来不是靠节俭,应该要开源,啊,真是很热闹!

再来看道家:
老子和庄子的思想,我认为用现代词汇来形容就是两个字:“淡定”,他们认为人如果要生活在框架里的话,那这个框架就是自然规律,顺从自然、跟随人自己的内心和事物的本性,不要强求什么

《庄子》这部书里的成语包含:老死不相往来、君子之交淡若水、越俎代庖、踌躇满志、游刃有余等。

游刃有余的故事,说的是一个叫庖丁的厨师,他在宰牛的时候看到的不是一头整牛,而是牛的骨骼、经络,毫不费劲就顺着牛的骨骼经络把牛给宰了,当然这对牛来说是残忍的啊,我们今天不讨论保护动物的话题。
庖丁还跟梁惠王解释说,我之所以技艺这么高超,是因为我在用精神接触牛的身体,全凭精神意愿在活动。这是什么样的境界啊,人刀牛合一!

所以,“游刃有余”这个成语就非常典型的,体现出顺其自然的道家思想,不着急,不慌乱、天人合一。

《韩非子》这本书里包括很多寓言,我们都学过:
守株待兔、自相矛盾、滥竽充数、郑人买履、讳疾忌医、三人成虎等。

那么,除了先秦文章,两汉时期的史学作品,也是成语大户,
《史记》《战国策》中耳熟能详的成语就非常多,比如:
画蛇添足、亡羊补牢、南辕北辙、约法三章、毛遂(四声)自荐、四面楚歌、背水一战、破釜沉舟等等
其中韩信一个人,就产生了大约30个成语,成为成语故事最多的历史人物。

而且,南辕北辙的故事,搁在现代来看,就不一定是完全错误了。讲述《南辕北辙》这个故事的人,一定想不到,1000多年以后,西方有个叫哥伦布的人,正是南辕北辙的发现了新大陆,改变了全世界。
当然,南辕北辙要表达的寓意是强调行动要与目标一致。这是没有问题的,哥伦布向西寻找印度的行为,也正是因为他坚信地球是圆的,非常明确自己的方向是正确的。

总之呀,我们汉语里的成语是数不胜数,有时间多了解一下吧~

最后,我们要看一些自相矛盾的成语古训,有很多:比如:兔子不吃窝边草----近水楼台先得月宰相肚里能撑船----有仇不报非君子大丈夫,能屈能伸----大丈夫,宁死不屈知无不言、言无不尽----沉默是金宁可玉碎,不能瓦全----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苦海无边,回头是岸----开弓没有回头箭书到用时方恨少----百无一用是书生人定胜天----天意难违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成大事者不拘小节等等等等这是古人在互相拆台吗?当然不是,这些古训,都应是在特定条件之下才成立的。抛开了每句话的前提条件,混淆每句话所处的不同的时代背景,那当然会互相矛盾了。也就是说,不同处境下,会有不同的处事方法或原则。那有没有一个放之四海皆准,不受环境影响的道理呢?我想应该就是博爱的心和追求真理的勇气吧。

  • 音乐开放平台
  • 云村交易所
  • X StudioAI歌手
  • 用户认证
  • AI 免费写歌
  • 云推歌
  • 赞赏

廉正举报 不良信息举报邮箱: 51jubao@service.netease.com

互联网宗教信息服务许可证:浙(2022)0000120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浙B2-20150198 粤B2-20090191-18  浙ICP备15006616号-4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网站

网易公司版权所有©1997-2025杭州乐读科技有限公司运营:浙网文[2024] 0900-042号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13307号 算法服务公示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