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启示录】Facebook:保持“成长心态”,将问题变成机会

文学出版 硅谷新发现 第32期 2018-01-09 创建 播放:2014

介绍: 你好,我是李攀,欢迎来到硅谷新发现。

今天是我们的创新启示录时间,每期一个案例,为你介绍最顶级科技公司的创新方法论。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发现这么一个现象:我们身边有些人从来不认错,如果一件事情没办好,都是别人的原因。

难道他们真的从来不犯错吗?又或者,你不论和他说什么,他的第一句话都是“不不不,你错了”,习惯性...

介绍: 你好,我是李攀,欢迎来到硅谷新发现。

今天是我们的创新启示录时间,每期一个案例,为你介绍最顶级科技公司的创新方法论。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发现这么一个现象:我们身边有些人从来不认错,如果一件事情没办好,都是别人的原因。

难道他们真的从来不犯错吗?又或者,你不论和他说什么,他的第一句话都是“不不不,你错了”,习惯性地反驳别人。

斯坦福大学的心理学教授卡罗尔•德威克提出的“固定心态”和“成长心态”理论,就可以解释这种现象。

其实公司的成功也是如此,要说Facebook是硅谷最成功的科技巨头之一,大概没人会反对。如果我们仔细研究一下Facebook的管理方法,就会发现它的很多政策、公司文化,归根结底就是“成长心态”四个字。

不过再介绍Facebook的成功秘诀之前,先问大家一个问题。

有这么一句话:“你可以学习新的东西,但你改变不了自己能力的大小”。你同意这句话吗?给你几秒钟的时间,你先思考一下。

怎么样,答案想好了吗?

越同意这句话,你的“固定心态”就越明显;越不同意这句话,你就越有可能拥有“成长心态”。

来介绍一下“成长心态”和“固定心态”是什么意思吧:成长心态的人觉得,一个人的能力可以从练习当中获得,因此他们把批评和挫折看做是提升自己的机会;而固定心态的人则认为,一个人能力大小是固定的,再怎么努力也改变不了,所以他们抗拒批评和挫折。我们刚才提到的“习惯性反驳”就是固定心态的体现。

我们再来说说为什么Facebook的成功就离不开”成长心态“。其实它的COO、首席运营官雪莉•桑德伯格给Facebook带来的最大的贡献,就是身体力行给Facebook打造了一个欢迎“成长心态”的氛围。

我给你举个例子吧:雪莉•桑德伯格曾和员工说,她不喜欢开会的时候总放幻灯片,好像不放幻灯片就开不了会了似的。有一次她开会的时候说,“以后和我开会,你们就别再放幻灯片了。”

一传十、十传百,传到市场部的人的耳朵里面,结果他们和客户开会时也不敢放幻灯片了,但是这样特别不方便。谁让这个规矩是COO定的,大家谁也不敢说什么,都是在私下抱怨。

终于有一天,这个不满传到了桑德伯格的耳朵里,她非常惊讶,说:“你们完全误会我的意思了!”其实她的本意是Facebook员工内部开会的时候不要老是放幻灯片,一放幻灯片的时候大家照着幻灯片逐字逐句的去念,不利于交流,但和客户开会的时候当然可以用幻灯片了。

桑德伯格说,一开始她很委屈,明明是员工误解了她的意思,还怪她。如果她是有“固定心态”的老板,她就会责备员工没有弄明白她的意思。

但她决定把这个误会变成解决问题的机会。反思之后,首先她和员工道歉,说责任在她,因为她没有把话说清楚。一般的领导做到这一步已经非常不错了,但桑德伯格更进一步,道歉后,她反思为什么员工在不满的情况下没有跟她直说,和引起了这种现象的原因。

桑德伯格觉得,“打造开放的公司氛围”自己也有份,所以她说,如果是她让大家觉得有话不能直说,是她自己的错。

看来,即使像雪莉•桑德伯格一样成功,也要时刻提醒自己。正是这种成长心态,让她把每一次双方都觉得委屈的误会,变成了加强公司沟通交流的机会。而且Facebook的员工们经过了这件事,更觉得她是一个通情达理的好老板。你看,虽然认错的是桑德伯格,但她“吃亏”了吗?一点都没有吧?

固定心态和成长心态的不同之处有很多,体现在方方面面,但一个人“遇到指责时的反应”最容易体现出这两种心态的差别。对于有“固定心态”的人来说,他们的目标是维护自己的形象,因为他们觉得一个人的能力是固定的,而别人对他们提出批评,就是在说他们没有某种能力,所以他们要把这种“没有”藏起来。这就是“习惯性反驳”的成因;

另一方面,有“成长心态”的人觉得能力是能够获得、能够练习、能够提升的,所以他们的目标是“多学习”,而不是维护自己的形象。这就解释得通为什么当别人给他们指出问题的时候,他们会带着开放的心态思考,而不是一上来就觉得伤了面子、马上要反驳了。

这么说来,“习惯性反驳”可绝对不是一个只是普普通通的小毛病。有些坏毛病,比如说一坐下就抖腿啊、或者说打错别字,的确只是小毛病;而“习惯性反驳”看起来是个小问题,但真的能耽误大事儿。

共享出行公司“优步”就是前车之鉴。优步一开始发展得特别顺利,占尽了天时地利人和,如果照着那般势头发展下去,很可能根本没有它的竞争对手Lyft什么事儿。

但优步的文化有个问题:从老板到员工,对建议和批评都是习惯性的反驳,简直就是“固定思维”的代言人。你们知道吗?美国科技媒体都管优步的公司文化叫做“混蛋文化”。

我给你举个例子吧:优步以前有位女工程师叫作苏珊,她刚刚入职就被她的技术经理骚扰了。苏珊和人事部门反映之后,人事部门居然威胁她不许声张,要不然让她走人。

苏珊忍气吞声留下来了,但她发现,被威胁不许声张之后还没完,她作为受害者,竟然被她的技术经理报复:工作表现优秀也不提拔她,学习进修的机会也没给她份,反正这个“小鞋”她是脱不下来了。

后来,她发现这种情况在优步非常普遍:她刚进优步的时候,有四分之一的员工是女性;等她忍无可忍、想要内部转职的时候,女性员工降到百分之六了。都这样了,优步还在说自己没有问题,问题都是别人的,既不反思也没有道歉。没多久媒体就曝光了这件事情,优步立马陷入了公关危机,大家都对这种文化和处理问题的方法严厉抨击。

其实在这个问题刚发生的时候,优步如果有“成长思维”的公司文化,完全可以早早的把问题解决掉,不至于把自己弄得那么的被动;但是你看,每次苏珊向上级、向人事部门反映问题的时候,得到的答复都是“不可能!我们没问题!都是你自己的问题”。

Facebook的“成长思维”文化是小扎和桑德伯格有意培养的;同样的,优步“习惯性反驳”的作风也和前CEO卡兰尼克脱不了干系。

卡兰尼克这个人,就是“习惯性反驳”的最好例子。

有一次他用优步打了一辆车,开车的司机哪儿知道他就是优步的大老板呀?就开始和他抱怨优步的一些政策。其实这是个非常好的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机会,但卡兰尼克在公司里就习惯了对别人的批评直接反驳,哪儿听得进去呀!于是他就对专车司机破口大骂,甚至爆粗口,让优步因为性骚扰丑闻已经很不好的公众形象雪上加霜。

因为好面子,所以“习惯性反驳”,但结果却是卡兰尼克在道歉后灰溜溜的从优步离职了。为了保持自己的形象而掩藏问题,不仅问题没有藏住,形象也很受影响,你说他亏不亏?

话说回来,没人爱听批评,大家都爱听表扬,但我们生活中难免都要听批评。既然绕不过去,面对挫折、批评的时候,就千万不要“习惯性反驳”。当然有时候有些批评是误会,咱们也不是说对所有批评都要全盘的接受,但千万不要反驳成习惯,别人说什么立马反驳回去,这种心态真的会阻碍自己的进步。

其实,用这种方法管理自己也很有用。美国有一项研究显示,“成长心态”越明显的学生,在学校的成绩就越好。这也很好理解:“成长心态”的学生更喜欢问问题,遇到挫折了也更勇于反复的尝试,这种学生肯定学习好呀!

而对于已经开始工作了的朋友们,更要提醒自己在工作中不要“习惯性的反驳”。美国有一家著名的给公司管理层做领导力培训的公司叫曾格•福克曼。它的CEO建议:如果你不知道怎么培养自己的成长心态,可以从“向同事请教意见”做起。

如果一开始张不开口,你可以先从一件小事开始向同事请教。除了能够得到很多很宝贵的反馈信息,这么做还能拉近你和同事的关系,让别人对你的印象更好。

总结一下,今天我们这期节目讨论了“习惯性反驳”这种现象背后的成因:固定心态。

有固定心态的人由于相信一个人的能力是固定的,在被人指出问题的时候,为了掩藏问题,就会下意识地先去反驳别人,久而久之,就养成了习惯性反驳的习惯。而且别人知道你这样的话,慢慢的看到问题也不会和你说了。你看,和拥有“成长心态”的人相比,“固定心态”让进步的道路更加艰难了。

当然了,没有人是百分之百的“固定心态”或“成长心态”的,每人或多或少都有两面,而且可能今天成长心态占了上风,明天固定心态占了上风,这都非常正常。我们的目标是尽量多用“成长心态”,这就可以从不要在“习惯性反驳”做起。所以说,下次别人给你提建议的时候,开口反驳之前,先想一想自己是不是在习惯性地“怼”别人。

其实我们的老祖宗很早就意识到这一点了,所以才有句话叫作“小人无错,君子常过”。当然也不是说,别人让我们认错我们就认错,如果真的不是自己的错,反驳回去一点也没有问题。那么我们该如何有建设性地、有礼貌的反驳呢?大家可以在留言区讨论一下。

好了,本期节目我们先聊到这里,下期见!

该节目为付费内容,扫描左侧二维码,
使用最新的安卓或iPhone版本购买后即可畅享。

  • 音乐开放平台
  • 云村交易所
  • Amped Studio
  • X StudioAI歌手
  • 用户认证
  • 音乐交易平台
  • 云推歌
  • 赞赏

廉正举报 不良信息举报邮箱: 51jubao@service.netease.com 客服热线:95163298

互联网宗教信息服务许可证:浙(2022)0000120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浙B2-20150198 粤B2-20090191-18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网站

网易公司版权所有©1997-2024杭州乐读科技有限公司运营:浙网文[2021] 1186-054号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13307号 算法服务公示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