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绍: 你好,我是李攀,欢迎来到硅谷新发现。今天是我们的硅谷人物志时间,每期一个人物,为你探秘硅谷大佬的最新动态,以及他们取得成功的秘密。
今天我们要介绍的是 Mike Steib。他毕业于宾夕法尼亚大学,曾经在麦肯锡、NBC 和谷歌等行业领军公司工作过,在谷歌时,做到了管理总监的职位。从2013年起,Mike 开始担任美国上市公司 XO Grou...
介绍: 你好,我是李攀,欢迎来到硅谷新发现。今天是我们的硅谷人物志时间,每期一个人物,为你探秘硅谷大佬的最新动态,以及他们取得成功的秘密。
今天我们要介绍的是 Mike Steib。他毕业于宾夕法尼亚大学,曾经在麦肯锡、NBC 和谷歌等行业领军公司工作过,在谷歌时,做到了管理总监的职位。从2013年起,Mike 开始担任美国上市公司 XO Group 的 CEO。XO Group 是一家媒体公司,拥有多个全渠道媒体品牌。
大家此前可能没听过 Mike 这个人,以及 XO Group 这家公司,但是不要紧,我们今天想介绍给听众朋友们的,是 Mike 一个很有影响力、很实用的社交理论,叫做“四层朋友圈”理论。
Mike 自己说,在事业发展和寻求更高管理职位的过程中,自己的人际交往能力,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他对社交极为在行,媒体形容他:“总能在人群中引起瞩目,又丝毫不显傲慢;和他聊天,舒适又具有吸引力”。
这得益于 Mike 对人际交往积累出的一套心得。他的“四层朋友圈”理论,概括来说就是:把每个人的人际关系按照程度深浅分成四层:从外到内层层递进;这四层分别是:不熟悉、点头之交、亲密和有意义。关键点在于:你如何把不熟悉的陌生人,纳入“有意义”这层朋友圈里。因为“有意义”级别的人脉网络,才会在你追逐事业、实现人生目标的道路上起到关键作用。
那么,可能有听众朋友好奇:社交嘛,就是聊天交朋友,还需要一套理论来支撑吗?Mike 的回答是:有了“四层朋友圈”理论,你的社交活动会更加顺利,更容易取得效果。
很多人,包括曾经的 Mike 自己,都对社交有一种恐惧感,因为和陌生人初次聊天,以及和不熟悉的人寻找话题,都容易引发尴尬和紧张情绪,不然怎么有个流行词汇叫“尬聊”呢?带着目的性的社交,就更加不容易,因为担心引发对方反感,所以交流过程就更累。
而 Mike 的四层朋友圈理论的核心观点,则是告诉我们:建立一个成功的朋友圈,要首先培养一个正确认知,那就是——你做这个,是因为你希望去结识、欣赏和帮助其他人。这个过程中,你自己也会收获很多。
下面咱们就来拆分一下具体实践过程,怎么样把别人,从最外层的“陌生人”发展到你的“有意义朋友圈”。这个过程,不是一蹴而就的,不可能你今天认识一个大佬,明天就跟他成为好朋友;咱们得一步步进行。
首先,要从“陌生人”成为“点头之交”,这可能是最难的一步。Mike 说,和陌生人寒暄,曾经是个让他很不自在的事儿,他因此错过了很多,认识牛人的机会。后来,他为了和陌生人的攀谈更自然更顺畅,总结出了一套心得,其实内容就三点。
第一点,肢体语言和语音,表现得温暖友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的心理学教授做过研究,人与人之间的交流,超过55%是视觉上的,比如你的外表和肢体语言;然后38%和你的声音有关,比如语调、说话的节奏等,只有一小部分和你的聊天内容有关。所以,咱们初次和别人打交道时,就不要采取防御性的态度,比如双手抱臂;而是舒展肩膀,表现的放松一些。然后,可以看着对方眼睛到嘴巴之间的区域,音调自信柔和些。一般来说,你紧张会让别人也紧张;你放松点,别人也会觉得交流容易很多。
第二点,自我介绍时提供更多信息。初次见面,你只和别人说“你好”,那人家也只能回复“你好”。当你主动告诉别人更多的信息,比如自己的名字、所在公司,甚至家里养了只宠物猫;然后对方就很容易记住你,并且也愿意回复更多信息,这样对话才能顺利进展下去。下一次见面,他可能还会想到问问你的猫。
第三点,你要学会如何给初次的对话结尾,并且离开后要记住对方的名字。Mike 说,给一次交流结尾,也是个比较尴尬的活儿。这个得自己多多练习,找到你觉得比较自然的结束语。然后,记住对方的名字,是个又简单有困难的事情。这个名字信息很简单,但是你要自我重复很多遍,可能才会记得住。但是想一想:第二次见面你能脱口叫出对方的名字,甚至知道他的猫--啊开个玩笑,大家就更容易打交道了。
如果从陌生人成为点头之交,你可能就迈过最难的一关了。那么下一步,咱们怎么从“陌生人”,成为“亲密”友人?
先说说在这个步骤上,很多人容易犯的两个错误。第一,不停地谈论自己,想让对方认为自己是个可靠、或者有能力的人。但是,大卫•奥格威说过:“想成为一个有趣的人,你首先要表现出对别人感兴趣”,社交不是单方面的输出。第二,不愿意探索新话题。每次见面,只能停留在聊天气、社会新闻等普遍话题,你就没办法多了解对方。并且,对方会认为你对他不感兴趣。
要避免这些误区并不难。我们要意识到:社交,其实就是双方的来回互动。想通这一点,我们就可以采取有效的措施。比如,别人问你问题,你回答后就可以顺着展开,问对方更进一步的问题。从点头之交到亲密朋友,一定伴随着很多相互的、深入的了解。然后,能当朋友的人,往往都有相似之处,无论兴趣爱好,或者工作事业。可以多从双方切身相关的话题入手,然后多讨论细节,这样最容易加深印象。
我们举个例子,你和一个不太熟的、加了微信的人,在一次互联网行业会议上又见面了。如果你就是说:“这次会议很棒啊!”然后对方回复“对啊,来的嘉宾很大牌,讲的观点很有启发。”——那可能你们就仅仅是存在于对方的通讯录里,没有什么交集。
但是,如果你能说到:“哎我记得,你在一家科技媒体工作对吧?微信高管那场演讲,感觉跟你们的新媒体发展路径很吻合”。对方听你说到这个,就会乐意跟你分享,他具体的工作相关的事情,然后讨论一下最新的媒体发展趋势,你们对彼此的工作内容和观点都有了更深的了解,也为以后继续沟通打下了基础。
那么,最后一步,从“亲密有人”到“四层朋友圈”最内层的“有意义”朋友,Mike 表示只有一条发展路径:就是你能为他们,做很重要的事情。
大家别误解,这不是要求你赴汤蹈火,也不是那么难以做到。事实上,它有几条比较容易实践的路径。比如,能够分享知识和观点,无论是通过阅读,还是通过工作实践。这能展示你对某个领域的专业性。拥有专业技能的人,大家都很爱跟他交朋友。
还有,帮助别人拓展朋友圈。举个例子,你的朋友 A 和 B 原本不认识,通过你牵线搭桥达成合作。这中间你其实颇有收获——你的影响力在双方那里都加深了。
你还可以多多向朋友提供支持。大家不知道有没有体会:就是在你升职,或者创业取得进展时,会有很多人发来讯息祝贺;但在你遇到挫折时,朋友们却表现的沉默很多。但越是失意的时候,作为真正的朋友,你更应该提供真挚的支持和可能的帮助。比如人家失业了,你发去关心的问候时,告诉他自己认识一些猎头公司,可以把他的简历递过去。其实很多人知道这一点,但大部分人忘记了这么做。
好了,这就是我今天介绍的硅谷人物 Mike Steib,以及他的“四层朋友圈”理论。希望能对大家的日常工作和社交,产生一些有益的启发。比如:如何通过社交活动,和有趣或者对你有价值的陌生人,建立初步的联系?又怎么能从微信朋友圈互相点赞,发展到可以互诉衷肠的知交好友、并且相互提供人生事业支持?今天的内容,都提供了很多具体的实践方法,大家可以多多练习。也欢迎大家在评论中积极分享自己的社交心得。
本期节目就到这里,我们下期见!
该节目为付费内容,扫描左侧二维码,
使用最新的安卓或iPhone版本购买后即可畅享。
服务条款| 隐私政策| 儿童隐私政策| 版权投诉| 投资者关系| 广告合作 | 联系我们
廉正举报 不良信息举报邮箱: 51jubao@service.netease.com
互联网宗教信息服务许可证:浙(2022)0000120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浙B2-20150198 粤B2-20090191-18 浙ICP备15006616号-4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网站
网易公司版权所有©1997-2025杭州乐读科技有限公司运营:浙网文[2024] 0900-042号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13307号 算法服务公示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