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硅谷人物志】沟通专家克莱尔·刘:越过谈话栅栏,避开沟通陷阱

文学出版 硅谷新发现 第25期 2017-12-23 创建 播放:2149

介绍: 你好,我是李攀,欢迎来到硅谷新发现。

今天是我们的硅谷人物志时间,每期一个人物,为你探秘硅谷大佬的最新动态,以及他们取得成功的秘密。

今天我们来聊一聊“沟通”这个话题。

在工作中,我们会经常发现这样的状况:

大家一起开会,到了互相交流的时间,领导问一句“大家有什么意见吗?有意见的可以提。”

底下一片安静,没人...

介绍: 你好,我是李攀,欢迎来到硅谷新发现。

今天是我们的硅谷人物志时间,每期一个人物,为你探秘硅谷大佬的最新动态,以及他们取得成功的秘密。

今天我们来聊一聊“沟通”这个话题。

在工作中,我们会经常发现这样的状况:

大家一起开会,到了互相交流的时间,领导问一句“大家有什么意见吗?有意见的可以提。”

底下一片安静,没人说话。

这种“没人说话”的情况非常多,我们想鼓励人家和我们交流意见,但经常就是鸦雀无声,大家都眼观鼻、鼻观心。

像这种情况,就被硅谷专门教人沟通的公司的CEO克莱尔•刘定义为“无效沟通”。

那么什么叫做“有效沟通”呢?

克莱尔说,就要把“谈话里的栅栏”放到自己这边,什么叫“谈话里的栅栏”,就是对方和你坦诚交流的时候,要跨过的障碍。

换句话说,就是交流中,心里面要迈过去的槛儿。

这是什么意思呢?我们先来看一看克莱尔是怎么从自己的经历里面,琢磨出这个道理的。

克莱尔•刘是Know Your Company的CEO,Know就是K-N-O-W,“知道”的意思。Know Your Company,就是“了解你的公司”。

这家公司做了一款软件,专门帮硅谷的初创公司迈过“由几个人的小团队”变成几十人的团队过程中,“有效沟通”这道坎儿。

他们的客户超过一千家,包括New Balance,Vodori等。

克莱尔发现“有效沟通”、“坦诚交流”,说起来简单,做起来真的挺不容易的。

很多初创公司一开始,团队成员彼此的沟通都非常坦诚、很高效。

但随着公司发展,从几个人到几十个人的时候,不知道怎么回事,大家就发现好像彼此的沟通越来越低效,而且有很多的时候都是无效沟通。

就是我们刚才说的,在你想让人家和你沟通、提建议的时候,人家不说话。

有一次克莱尔在和别的公司和一名员工交流的时候,那名员工说他不喜欢别人跟他解释完问题之后,说“你明白我说的意思了吗?”

因为这个问题会让他觉得,自己如果不太明白、需要人家进一步解释的话,好像是自己理解有问题似的,有时候真的是因为解释的人自己没把话说的太明白。

但你看,“你明白我的意思了吗?”这个问题,其实是把责任都放到听者的身上了,他就算有问题,也不太想问了。

这个不经意的小对话,让克莱尔意识到一件事情:

有时候在我们和别人交流的时候,我们不经意把“谈话的栅栏”放到了对方那边,这个“栅栏”,就是对方和你坦诚交流时,要跨过的障碍。换句话说,就是很多时候我们给和对方交流设置了一些障碍。

那很多人在这种情况下,干脆就选择沉默。

但是克莱尔发现,有时只要稍稍改动一下你问问题的方式,甚至一字之差,这种表面上看起来很微小的变动,就能让你和别人的交流更有效率,而且别人听着更舒服。

比如刚才那个问题,“你明白我的意思了吗?”其实应该这么问:“我说清楚了吗?”

你看,第一个问题是把“谈话栅栏”放到了对方那边,如果对方有问题要问,好像你在暗示对方要问问题的话,是因为“对方理解能力有问题”。

但如果你问,“我说清楚了吗?”你看,这么问是不是更鼓励对方把没有听清楚的地方告诉你?因为这个问题的潜台词是,你自己没有说清楚,人家才没有听懂的。

这就是把谈话里面的栅栏放在了你自己这边。

可见,如果你想鼓励人家和你沟通,就要把“谈话栅栏”放到自己身上,而不是放到对方身上,不要让别人去跨过这个槛儿。

自从发现了这个“把谈话栅栏放在自己这边”的技巧后,克莱尔发现在生活中能运用到这个技巧的地方还非常多,有些沟通方面的小细节,自己以前可能都忽略了。

比如她发现大家开会的时候,一直以来有一个问题,一问就把气氛弄得很沉默。

什么问题呢?就是:“大家有什么意见吗?”

一问就基本上没有人说话,以至于很长一段时间内,克莱尔都以为这就是正常现象。

慢慢的,“大家有什么意见吗?”这个问题,基本就是走个过场,谁也不指望真有人回答这个问题了。

这个问题其实只需要稍加改动,就能立刻能调动气氛,变成一个“鼓励大家发言”的问题了。

怎么改呢?

克莱尔说,很简单,“意见”这个词前后顺序颠倒一下,变成“建议”,这个问题就变成是“大家有什么建议吗?”

哎,你别看这简单的前后顺序颠倒一下,效果还是非常显著的。

用了这个小技巧后,大家参与发言一下子就踊跃多了。

其实不难理解,“意见”这个词有什么问题呢?它有个负面的含义在里面:你对谁有“意见”,就是说别人做的不够好呗,有点指责的意思,不太好。

可能谈话的双方都有没意识到这种负面含义,就是隐隐约约的觉得,这个词不是个“鼓励人发言”的词。

这不就是我们说的“谈话栅栏”嘛!

但是如果我们把“你对我有什么意见吗?”,简单换一下,变成“你对我有什么建议吗?”,是不是感觉好多了?

“建议”这个词,一般来讲,我们不会觉得它有什么负面含义。

“给人提意见”,听起来是“由坏到好”;可是“给人提建议”,不一定是人家做得不好才提建议,也可能是“由好到更好”,就没有什么负面的含义了。

你看,这个例子里面,“谈话栅栏”说的就是某些词里面隐含的负面含义。

这种情况怎么办呢?很简单,换个词就好了。

再举一个例子:有一次,克莱尔和几位不同公司的人聊天,其中有个人是一家公司的高管,他说他不知道如何鼓励性格内向的员工和他交流。

这位高管问克莱尔说“我要不要问他,‘你需要我做什么’呢?”

这句话英文原文是“How can I help you?”,就是员工一进门,门儿一关,老板看到员工进来了,问“How can I help you?”就是“我能帮你做什么?”或者说“你需要我做什么?”的意思。

克莱尔说“可以这么问呀”,不过她说这个问题她自己也问了无数次,好像不太管用。这时有一个女生,很犹豫地举手了,说她其实非常不喜欢她老板问她这个问题。而且另外也有几个人点头,表示赞同。

克莱尔非常惊讶,一问原因才知道,人家不喜欢上级这么问下属,主要是有这些原因:

第一,这个问题其实问得很懒惰。

上级这么一问,就是自己不用思考了呗,等着下属小心翼翼地解释原因,解释不好,就容易被打上“抱怨”的标签;

第二呢,这个问题容易让员工觉得有压力。

为了不出错,员工往往会给一个比较外交辞令的回答,解决不了真正的问题;

第三,这个问题非常的模糊。

你看啊,“我能帮你做什么?”是指业务上的事情呢?还是其他方面?是指一个短期的问题,还是长期目标?没说清楚。

员工一下子反应不过来,肯定就挑个保险的说。

双方可能有坦诚交流的意愿,但是会错过一个坦诚交流的机会,很可惜。

归根结底,还是因为老板把“谈话栅栏”放到了员工这边。

那这个问题应该怎么问呢?

克莱尔说,上级要从自己问起,问个具体的问题。

比如说“我是不是有点管理过于细节了?”或者说“是不是我最近给你安排的工作量有点过重?”要从一个具体的问题下手。

当然了,这个问题很可能并不是员工想谈的问题,但这体现了上级的态度,这种态度会鼓励员工坦诚地交流,这也就是我们说的,不要让你的谈话对象遇到“谈话栅栏”的意思。

在平时的生活、工作中,只要我们留心一下,其实很多地方都能用到这个方法。

比如说,在能问“有什么”的地方,就尽量不要问“有没有”。

如果你问“上次我们和客户开会有没有需要改进的地方?”对方很容易就说,“没有啊,我觉得还好。”但如果你换种方式问,“你觉得上次我们和客户开会,有哪些需要改进的地方?”你看,这么问,人家是不是更容易回答?

总结一下,今天我们这期节目,和大家分享了克莱尔的提高沟通效果的技巧。

这些技巧,从表面上看起来很简单,往往就是一字之差。

比如我们刚才提到的,把“意见”改成“建议”,把“谈话里的栅栏”放到自己这边,不要让对方和你交流的时候,还要克服障碍。

虽然从字面上面来看,这种改动很小,但它里面体现了一个设身处为别人着想的态度。

其实,这种“设身处为别人着想”的态度,不仅上级应该有,下属也应该有。

表面上是解决了沟通的问题,长期来看,这种态度给双方带来的好处,远远比鼓励一个内向的下属开会时踊跃发言要好很多。

大家在和人沟通的时候,有哪些常用的小技巧呢?这个“把谈话里的栅栏拿走”的小技巧,你听明白了吗?

哎呀,你看我又忘了,我应该这么说:这个“把谈话里的栅栏拿走”的小技巧,我说清楚了吗?

好了,本期节目我们先聊到这里,下期见!

该节目为付费内容,扫描左侧二维码,
使用最新的安卓或iPhone版本购买后即可畅享。

  • 音乐开放平台
  • 云村交易所
  • X StudioAI歌手
  • 用户认证
  • AI 免费写歌
  • 云推歌
  • 赞赏

廉正举报 不良信息举报邮箱: 51jubao@service.netease.com

互联网宗教信息服务许可证:浙(2022)0000120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浙B2-20150198 粤B2-20090191-18  浙ICP备15006616号-4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网站

网易公司版权所有©1997-2025杭州乐读科技有限公司运营:浙网文[2024] 0900-042号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13307号 算法服务公示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