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曲作品《山河锦绣好儿郎》由青年歌唱家、作曲家晏敏敏以“少年志、华夏情”为核心命题,独立完成作词、作曲、编曲配器及整体音乐制作,并由少年歌手李明熹、少年二胡付佳宝儿联袂呈现。李明熹同时承担古琴、中国鼓演奏,形成“一人三器”的罕见格局。作品在声乐、二胡、古琴、中国鼓四个维度上,分别由晏敏敏指导声乐、二胡演奏家刘子维指导二...
歌曲作品《山河锦绣好儿郎》由青年歌唱家、作曲家晏敏敏以“少年志、华夏情”为核心命题,独立完成作词、作曲、编曲配器及整体音乐制作,并由少年歌手李明熹、少年二胡付佳宝儿联袂呈现。李明熹同时承担古琴、中国鼓演奏,形成“一人三器”的罕见格局。作品在声乐、二胡、古琴、中国鼓四个维度上,分别由晏敏敏指导声乐、二胡演奏家刘子维指导二胡、古琴大师张子盛指导古琴、由导演、舞蹈专家刘轰与音乐人李芬特进行中国鼓指导;李芬特兼任中国鼓设计,刘轰出任音乐顾问,在北京芬特音乐工作室制作完成。整首作品既是一次传统语汇与少年气质的交汇,也是一首以国乐为载体的新时代少年赞歌。此版本为古风少年版,还有说唱版及青少年版等后续呈现;
音乐旋律由静到动,开篇以古琴散板引路,营造“书声琅琅映月光”的静谧;继而中国鼓滚奏接入,转入快板,呈现歌词“踏破荆棘创辉煌”寓意的昂扬;呼应“山河锦绣好儿郎”的主题。 既恪守古风腔格,又具当代时尚感。配器上,古琴描绘月光之静;二胡大量表现少年之动;中国鼓节奏型从“浪淘沙”到“马踏奔腾”,步步递进,形成史诗般的少年征程。 演唱上李明熹的童声干净透亮,贴合“风华正茂心如阳”的青春气质;演奏上十二岁付佳宝儿的二胡则以热烈快弓,描摹少年“破浪乘风”的飒爽;十二岁李明熹稚嫩的古琴幽兰气质,既显古意又不失少年英气;而李明熹演奏的中国鼓以将“英雄气概”外化为铿锵声浪。
弦歌雅志,少年中国《山河锦绣好儿郎(古风少年版)》以古乐之“形”载少年之“神”,借山河之“景”抒家国之“情”。古琴之幽、二胡之昂、中国鼓之振、少年之声之澈,共同勾勒一幅“弦歌不辍,少年中国”的时代画卷。它昭示我们:当少年心中有月光、有山河、有诗书、有鼓角,他们便能在锦绣大地上,踏出属于新一代华夏儿郎的铿锵足音。
一 歌词释义与文化意象
1. 书剑意象:“书声琅琅”“笔走龙蛇”与“热血铸就铁骨钢”并置,将传统文士的“书剑精神”转译为当代少年的“知行合一”。
2. 山河意象:“江山如此大”“山河美如画”并非静态风景,而是少年驰骋的疆场;山河因少年之纵横而更显锦绣,少年因山河之壮阔而更添豪情。
3. 时间意象:月光、岁月、时光、往昔,共同构成一条“少年—家国—历史”的纵贯线:少年在时间的淬炼中成长为“好儿郎”,而“好儿郎”终将反哺山河之锦绣。
二 教育寓意与时代价值
(一)立德:以“立志守家乡”唤醒乡土情怀;以“胸怀华夏”树立国家认同。
(二)立行:以“踏破荆棘”砥砺奋斗意志;以“潇洒走天涯”培育开放胸襟。
(三)立美:以古风音乐语言赓续中华美学;以青少年联袂演绎激活传统基因。
(四)立功:作品本身成为“少年中国”的声像注脚,向同龄群体示范“文化自信”的现实路径。
三 艺术与德育的双重示范
《山河锦绣好儿郎》由专业音乐大师级导师下沉指导,是孩子演奏演唱作品既保证艺术高度,又实现教育温度。曲目行进间,器乐、声乐、诗词、家国浑然一体,使受众在审美体验中完成价值观的“无言之教”。
歌曲寓意 :
1. 激励少年们要树立远大的理想,在学习和生活中积极奋进,不畏艰难险阻,在追逐梦想的道路上勇毅前行,努力开创属于自己的辉煌人生。
2. 引导少年们培养爱国爱家的情怀,将个人的成长与家乡的发展紧密相连,发扬优秀传统文化,在文化传承与创新中展现自己的才华和价值,为家乡争光添彩,为文化的繁荣贡献力量。
3. 鼓励少年们在成长过程中不畏艰难,勇于挑战,珍惜青春时光,以积极乐观的心态和不懈的努力,让自己的青春充满意义和光彩,在历史的长河中留下属于自己浓墨重彩的一笔。
4. 提醒少年们在人生的旅途中,不忘初心,始终保持那份少年的意气风发和积极向上的精神状态,无论岁月如何变迁,都要坚定信念,勇往直前,为国家的繁荣昌盛贡献自己的力量,不负这锦绣山河与青春韶华。
5. 激发少年们的家国情怀和民族自豪感,鼓励他们树立远大的理想和抱负,以积极乐观的心态和坚定的信念,勇敢地投身到广阔的世界中去,在实现个人价值的同时,为国家和民族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展现出当代少年的英雄本色和责任担当,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拼搏奋进。
服务条款| 隐私政策| 儿童隐私政策| 版权投诉| 投资者关系| 广告合作 | 联系我们
廉正举报 不良信息举报邮箱: 51jubao@service.netease.com
互联网宗教信息服务许可证:浙(2022)0000120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浙B2-20150198 粤B2-20090191-18 浙ICP备15006616号-4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网站
网易公司版权所有©1997-2025杭州乐读科技有限公司运营:浙网文[2024] 0900-042号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13307号 算法服务公示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