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em.content}
{elseif item.type === 2} {else} ${testSong(item.content)} {/if} {/list}卡农找到啦
昨天弄到眼皮子打架也没转码成功,今天终于搞定了。如果对单声部的巴赫大拿示范依然觉得高深(的确是小提琴独奏领域的巅峰之作,作于300年前。。)咱还是来看看这首脍炙人口的【Pachelbel 的D大调卡农】吧:)
话说某库转码后自动渣画质,将就一下吧。。。
这是最接近原版样式的调教,原曲为【为三小提琴和通奏低音所作的D大调卡农与吉格舞曲】,【通奏低音】是一个经常被翻译成【数字低音】的词汇(basso cotinuo)很容易引起误解(巴洛克时代有数字BASS技术了),其实就是贯穿整个曲子中部和底部的蓝条部分,在低音区以一段非常规律不断重复的音程来给全曲伴奏和定拍的,也是对于卡农主体可以忽略的部分,这个后面会讲。至于原曲的后半段,还有一段灰常活泼的吉格舞曲,今天基本被忽略了,因为前半段卡农的光芒实在太耀眼了啊!
顺便一提,曲库中偶认为最接近这个调教的是这个版:
啊。。。第二段也转码好了,来看一下这个配置实际演奏的样子吧:三把小提琴毫无悬念,然后通奏低音部用了大提琴 + 簧风琴 + 西奥伯琴(theorbo,一种长颈琉特琴,可以长到灰常夸张:
虽然当时可能更常用到的是羽管键琴,但这个配置真的是很接近帕萨贝尔时代的原始风貌了,不能更喜欢 @>_<@ PS,这个演奏的团叫【Philharmonia baroque musicians】,是一个很棒的巴洛克古乐团,可惜云村还没有他们的相关资源。
为什么说蓝条部分对于卡农部分可以忽略呢?讲道理,我们看看原谱:
通奏低音的部分为:Violoncello + Cembalo。这是张仿古的德文版,所以用的词比较古朴,羽管键也不是用的今天【Harpsichord】这个词,古香古色。。。看出神马名堂来没有?再来一段:
有木有发现这个【通奏低音】的部分有很大重复啊?底下羽管键的低音部和大提琴部分完全重叠啊有木有?岂止是大提琴,上面的三把小提琴只要不太忙,也赶过来和你重叠啊有木有。。。【通奏低音】表示:被你这么一说我的内心是崩溃的。。。
辣么问题来了,为什么要在曲子中加上如此繁复的低音部呢?答案是:装饰音。虽然音调完全一样,但是在低音部分加入不同音色的乐器,可以丰富乐曲的色彩层面,所以【通奏低音】的概念从巴洛克以来一直保留在室内乐的领域中直到今天。并且在实际演奏中,这部分的演绎是较为活泛的,偶尔多出几个装饰音也不为过,反正它的作用就是装饰。比如视频中你全程几乎看不到那把长颈琉特琴所代表的【绿色】,因为按照乐谱它是全程和蓝条盖在一起了,但在 00:40 它多出来了两个谱子上没有的装饰音,反而增添了曲子的活泼与上下文关联感。
说了这么多,就是想说,通奏低音的部分完全没有参与这个曲子的主体【卡农】。但是,它定下了整个曲子的节奏:全曲57小节,每节4拍,除开最后的结尾,前面56节都是在每两小节一个循环的周期里来回震荡,这个震荡的标志就是通奏低音部分的两组和弦:D,A,Bm,#Fm | G,D,Em7,A,从头至尾循环往复。
那卡农的部分在哪呢?就在上面三把小提琴的【红】【褐】【黄】的三色交织中。大提琴呢?它全程也在蓝条里,更确切的是底部蓝条(貌似应该是紫色?),中部的蓝条是那架簧风琴和琉特琴的和弦部分,注意这部分经常和主奏的小提琴同音,色块就变色了。
蓝色部分在每两小节之中的位置是完全一样的,但遇到下行的第一提琴并在一起就变粉色了。话说图片怎么合并在一行啊,这编辑模板对图片不太友好噢。。。
开场两小节,低音进场定拍,第三节开始,第一小提琴位【红】入场,拉了一个自然音阶序列:
两节之后,第二小提琴位【褐】入场,重复了这一乐句:
注意这时第一提琴位继续拉了一组自然音阶,而第三提琴【黄】入场的时候,第二提琴位又开始拉这一组第一提琴刚拉完的。同样的情况在后面不断重复:
很容易发现,这个结构和前面巴赫1006序曲里的是一样一样的,就是:它们分别在和不同时间段的【自己】对位,只不过这次是把自己精分成了三份,看起来是三个人,但其实内容是完全克隆的,每个克隆体的时间间隔为两小节。而每经过四小节,打头的第一提琴就会做出一个变化,于是后面的第二和第三按照两小节的间隔跟着变。等到第三提琴开始学的时候,第一提琴已经结束了这一段,又带入新的内容了。
这样的安排,就产生了一个极有规律的结构:在三把琴都进场后,每四个小节一周期,前1-2节由第一提琴带入一个新的乐句,后3-4节新乐句开始取代第三提琴要结束的旧乐句(并且这一句正是对四节之前那个时间上的第一提琴的克隆)。
如果只是这样,看起来卡农不算神马嘛,今天的码农们完全可以日产上万嘛(这完全是一个很简单的 loop 语句好吗),但很显然这组关系不会如此简单。要知道,Pachelbel是和牛顿同时代的人,在理性主义如日中天的17世纪,音乐家的工作,很接近数学家,他们试图通过计算,通过制造严谨而充满和谐状态的结构,来达到音乐与上帝以及宇宙的共鸣——这是当时大部分身为信徒的音乐家的理想——事实上这也是牛顿的理想:)
晕倒。。。昨晚上的没保存。。。未完待续啊。。。一不小心出了个远门。。。
往期回顾
-
[第2期] 对声律美学系列的注释
2016-05-25
-
[第1期] 第一反应
2016-05-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