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5】杜甫(一):齐物的胸怀

文学出版 欧丽娟·醉美古诗词 第46期 2019-05-09 创建 播放:13791

介绍: 网易云音乐的朋友大家好!我是欧丽娟,欢迎收听《醉美古诗词》。

前面两期我们重点讲了李白和他的诗歌,从著名的《将进酒》看到他心中永恒的哀愁,那是一种对生命无常的仓皇,以及对人生中充满寂寞烦忧的无奈;我们又看到他在“别有天地非人间”的名山中领受深层的抚慰和滋养,那是诗仙永远青春洋溢、神采焕发的秘密。

所以说,李白...

介绍: 网易云音乐的朋友大家好!我是欧丽娟,欢迎收听《醉美古诗词》。

前面两期我们重点讲了李白和他的诗歌,从著名的《将进酒》看到他心中永恒的哀愁,那是一种对生命无常的仓皇,以及对人生中充满寂寞烦忧的无奈;我们又看到他在“别有天地非人间”的名山中领受深层的抚慰和滋养,那是诗仙永远青春洋溢、神采焕发的秘密。

所以说,李白的桃花源是在名山之中,这就很明显地不同于杜甫了。因为每一个人的性格不相同,安顿自己的方式也跟着不一样,对杜甫这位诗圣而言,他所追求的理想世界还有更宏大的一面,那就是透过“仁民爱物”所构成的乌托邦,让每一个人、每一个生命都受到慈爱的照顾。而归根究底,这样的境界出自于一份“齐物”的胸怀,也就是在信念或价值观上万物平等。这其实才是杜甫之所以能真正如此伟大的原因。

今天我们就来谈谈杜甫那齐物的胸怀。

杜甫是中国诗歌史上公认最伟大的诗人,被尊为“诗圣”。这位诗圣心中有一个万物欣欣向荣、平等与共的世界,那是杜甫心目中的乌托邦。这一点在杜甫的许多诗篇里有很清楚的表示,我们先看《北征》这一首。

《北征》诗是杜甫诗集里的第一长篇,一共有一百四十句,写作于唐肃宗至德二年(757)。这时候安史之乱爆发也快要满两年了,整个国家动荡不已、纷扰万端,杜甫冒着生死的风险去归附肃宗,官拜左拾遗,这是一个负责对皇帝提出诤言的谏官,职位虽然不高,但很重要,杜甫也很珍惜。但一段时间以后,杜甫触怒了肃宗,皇帝下诏放他回家省亲,于是杜甫往东北方的鄜州前进,这就是诗歌题为《北征》的原因。

全篇由五言诗句所写成,写一路上的所见所闻,以及到家以后和亲人团聚的百感交集。而最主要的内容是战乱之下生民涂炭,大地满目疮痍,以及自己跋涉的千辛万苦。

可是在这整个灰暗的过程中,却很突兀地穿插了一段天堂的缩影。你看杜甫在面对“猛虎立我前,苍崖吼时裂”的惊险以后,突然笔调一转,描写眼前的山谷景致,杜甫说:
菊垂今秋花,石带古车辙。青云动高兴,幽事亦可悦。
山果多琐细,罗生杂橡栗。或红如丹砂,或黑如点漆。
雨露之所濡,甘苦齐结实。缅思桃源内,益叹身世拙。

这一段让整首诗开启了迥然不同的乐园视野!杜甫他看到今年秋天的菊花盛开了,大石头上带有自古以来车轮辗过所留下的痕迹,山谷里飘浮着白云,触动了杜甫高昂的兴致,不再那么幽暗沉重了,他的心情为之一松,于是开始欣赏起眼前那些微小幽细的事物,觉得它们也都是那么地令人喜悦。下面杜甫就聚焦于山中的果实,开展了对这片山谷风光的描写。

杜甫放眼望去,山谷里生长着许多树木,现在正是秋天结实累累的季节,远远地可以看到“山果多琐细,罗生杂橡栗”,树上满满都是小小的果实,到处散布,仔细分辨一下,可见其中交杂着橡树和栗子树,各种树木都有,而它们的果实“或红如丹砂,或黑如点漆”,有的像丹砂般的红艳,而有的像生漆般的漆黑,色泽缤纷,星罗棋布,让整个山谷生机盎然。杜甫从这一片丰饶的景观里,看到了造物主伟大的力量。

下面说“雨露之所濡,甘苦齐结实”,透过阳光雨露的滋养,无论是甘甜的、还是酸苦的,全部都一起结了果实。你看,杜甫居然从一片宁静的景观里,特别注意到各式各样的细小果子,并且体悟到所有生命背后的力量,感受到那个力量是何等地崇高慈善!

所谓的“甘苦齐结实”的“齐”这个字,清楚地告诉我们,杜甫深深感受到天地的博爱无私,没有主观的偏私,也没有个别的好恶,很平等地给予所有的生命同样的机会,所以无论是哪一种树,果实是哪一种颜色,果子是甘甜还是苦涩,上天都给予一样的待遇。那是多么宽广的天心,是真正的众生平等!

最重要的是,杜甫之所以会特别注意到果实,那是因为他深深地了解,对于生命而言,延续继起的生命是最重要的任务。百花盛开、蜂飞蝶舞,固然交织成天地的锦绣大美,其实目的都是为了创造下一代的生命。有一首现代歌曲的歌词说:“为了播种,花儿要开放。”这个说法看起来一点也不浪漫,却是最客观的真理,“生生不息”就是万物最深沉的使命。

可见杜甫太与众不同了,他并没有停留在丰收的喜悦上,更不受限于视觉上红、黑相间的美丽,而是穿透了眼前感觉的表象,深入到生命的根柢,体察到这些树木历尽寒暑风霜,终于完成了这一年来辛苦生长最大的意义。眼前这一片山谷正在展演出“使命大完成”的壮丽,因此杜甫感动不已!这种感动不是美学的、感性的,而是宗教的、哲学的。尤其是杜甫更进一步看到这场万物之使命大完成的背后,有一份伟大的意志、慈悲的给予,造物主毫不吝啬所慷慨散发的阳光雨露,是如此地广大无边、博爱无私,这就达到了真、善、美的最高境界,所以才会让杜甫这么地欢欣而动容啊。

这样的景观,真是一个万物平等的乌托邦,眼前所有的树木都欢唱出生命之歌,像是一幕天堂投射下来的剪影,因此成为杜甫心目中的桃花源,他在当下沉浸在那缤纷丰饶的桃花源里,暂时冲淡了整首诗灰暗阴沉的色调。

从这个片段所呈现的乐园投影,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杜甫的“仁民爱物”其实已经到达了“齐物”的境界。换句话说,儒家、道家的最高层次已经汇通为一,在杜甫的心灵上共同结晶。他一方面“赞天地之化育”,另一方面又平等齐物,所以赞叹大自然的博爱是不分物种、不分颜色、不分甘苦,无论是橡树或栗子树,外观颜色是“红如丹砂”还是“黑如点漆”,味道是甘甜或苦涩,阳光雨露都一视同仁,让所有的生命都欣欣向荣。在这个境界上,杜甫的心已经是天心,他顺应万物而无私,所以杜甫的胸襟已经达到造物主同一个高度。

这种齐物的胸襟和眼光,贯穿了杜甫的一生,也是他思想上真正的主轴。在完成《北征》诗十年以后,也就是代宗大历二年,西元767年的秋天,杜甫辗转迁徙到长江三峡沿岸的山城,也就是夔州时,当时他曾经写了一首《秋行官张望督促东渚耗稻向毕清晨遣女奴阿稽竖子阿段往问》。你看这首五言诗题目很长、内容也多达三十四句,其中再度出现了类似的齐物的书写。诗中说:
上天无偏颇,蒲稗各自长。
人情见非类,田家戒其荒。
功夫竞搰搰,除草置岸旁。

一开始,第一句说“上天无偏颇,蒲稗各自长”,意思是上天并没有偏颇,它让“蒲”也就是水稻,和“稗”也就是杂草,各自在大地上成长。这不就是“雨露之所濡,甘苦齐结实”的另一种说法吗?只可惜“人情见非类”,人类有了利害之心,于是把万物作了区分,以自己的好恶划分出不同的类别,有利于生存的水稻就被呵护珍惜,用尽各种方法照顾它的生长;而会妨碍水稻、导致荒芜歉收的野草,就被极力下功夫给铲除了。以致于一边是水稻在田里欣欣向荣,另一边是被挖掘出来的杂草被弃置在田岸上,一生一死,两者之间是多么大的对比啊,这就是“人情见非类”的结果。也和“上天无偏颇”形成了巨大的落差。换句话说,从“上天无偏颇”到“人情见非类”,这两个层次决定了万物截然不同的命运,幸与不幸、生与死,可以说是天壤之别,难怪怀抱天心的杜甫禁不住要感慨万千了。

可叹的是,既然处在桃源山谷之外的人类世界中,“人情见非类”这才是主流、才是常态。那么,杜甫面对种种不平等所带来的苦难,他又会怎么做呢?我们可以看到,杜甫在生活里常常表现出对小生命的怜惜和尊重,而且平等地一体看待。

例如说,《暂往白帝复还东屯》这首诗里,杜甫就说:“筑场怜穴蚁,拾穗许村童。”意思是说,杜甫在整顿晒谷场的时候,发现了蚂蚁的巢穴,于是心生怜惜。他所没有明说的是,整顿场地的工程因此做了调整,刻意避开蚂蚁们的家,让它们可以继续安居乐业!

同样地,稻米收割以后,田地里还有一些散落的稻穗,杜甫也默许村子里的儿童趁机捡拾,因为这些孩子都是来自贫穷的农家,拾穗是为了贴补家用,杜甫又怎么会和他们计较呢!可见杜甫对弱势者是多么地仁慈啊。

而且你注意到了吗?在“筑场怜穴蚁,拾穗许村童”这两句诗里,穴蚁和村童是并列的。可见杜甫一视同仁地尊重他们、帮助他们,这不就是一种平等博爱的齐物胸怀吗?

除此之外,这种齐物的心胸还表现在两首不同的诗里,一般人都是各别看这两首诗,于是不容易发现这一点,我们把它们整合在一起,便展现出奥妙了。我们先看《解忧》这首诗,其中有两句说:“减米散同舟,路难思共济。”杜甫这时以船为家,艰苦度日,但还是慷慨施舍,一点也不吝啬,他愿意“减米散同舟”,也就是把米分减一些给同船共渡的人。那他为什么会这么大方呢?因为“路难思共济”,他说人生的路太艰难了,所以总想着大家要一起互相帮助。而你发现到了吗?这两句后来就形成了“同舟共济”这个成语,那真是人类最高贵的一种情操啊。

杜甫伟大的善良还不仅止于此,在《秋野五首》的第一首里,杜甫又说了:“盘餐老夫食,分减及溪鱼。”

自称老夫的杜甫在岸边用餐,看着水里的鱼围绕过来,嘴巴一张一阖,好像在乞食求救一样,于是杜甫又心生怜悯,不忍鱼儿挨饿,接着也把盘子里的食物分减一些给溪里的鱼儿们吃。你看,这“分减及溪鱼”的做法岂不是和“减米散同舟”一模一样吗?从这里就再再地显示出,一旦遇到受苦而有欠缺的生命,杜甫就万分不舍地慷慨付出,几乎忘了自己,他仅有的一份果腹的粮食,一方面愿意“减米散同舟”,同时也乐于“分减及溪鱼”,无论是对人、还是对鱼,杜甫都并没有差别待遇,都以同样的真诚帮助他们,人和鱼在他的爱里获得了平等。这再度证明了杜甫的心确实达到了齐物的境界。

而归根究柢,杜甫之所以能够这样真诚而善良地对待每一个生命,就是因为他认为每一个生命都是大自然的恩赐,是造物主所创造的奇迹。如同他在《乐游园歌》这首诗里所说的:“一物自荷皇天慈。”这一句诗清楚表示出杜甫的信念,他认为每一个存在物能活在世界上,都担负着皇天所赐予的恩慈,既然上天有好生之德,我们又怎幺可以不加以珍惜呢?清朝诗歌评论家仇兆鳌在《杜诗详注》里就特别说,杜甫是“爱物而几于齐物”,这真是一针见血。

印度的国父甘地(Mohandas Karamchand Gandhi, 1869-1948)曾经有一段名言。他说:“一个民族的伟大之处和道德的进步,可以用他们如何对待动物来加以衡量。”(The moral progress of a nation and its greatness should be judged by the way it treats its animals.)而齐物的杜甫简直就是中华民族的骄傲,他证明了这个民族的伟大和道德的进步,他那颗博爱无私的心所灌注出来的诗歌作品,也因此焕发出永恒的光辉,历久弥新。

好啦,今天的课程就讲到这里,我们做一个回顾和总结吧。杜甫是一个历代公认最杰出的诗人,也是大家最熟悉的诗人之一。从今天所讲到的诗篇来看,杜甫汇通儒家、道家甚至佛家最美善的部分,而达到齐物的崇高境界,这才是他真正伟大的地方。
因此,杜甫心目中的桃花源不是陶渊明式的农村田园,不是王维不食人间烟火的仙源灵境,也不在李白与世隔绝的名山胜地里,而是一种“齐物”的乌托邦,特别带有他自己的性格特点和理想追求。

下一期,我们就来看杜甫怎样坚强地面对人生的困境,再会。

该节目为付费内容,扫描左侧二维码,
使用最新的安卓或iPhone版本购买后即可畅享。

  • 音乐开放平台
  • 云村交易所
  • Amped Studio
  • X StudioAI歌手
  • 用户认证
  • 音乐交易平台
  • 云推歌
  • 赞赏

廉正举报 不良信息举报邮箱: 51jubao@service.netease.com 客服热线:95163298

互联网宗教信息服务许可证:浙(2022)0000120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浙B2-20150198 粤B2-20090191-18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网站

网易公司版权所有©1997-2024杭州乐读科技有限公司运营:浙网文[2021] 1186-054号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13307号 算法服务公示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