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嘉映自述7】从柏拉图到维特根斯坦——思考方式的改变

文学出版 名校大师课 第34期 2018-11-16 创建 播放:10460

介绍: 现如今,在陈嘉映老师看来:所谓哲学,抽象地说,大致就是穷理,通过说理达乎道。只是,这个“道”,不再是形而上终极唯一绝对的“道”,而是不同的“道”,从前有不同的“道”,现在有不同的“道”,将来还有不同的“道”。哲学,辨名析理,去发现“道”,但节制思想,而往往不发明“道”。

然而在早年,陈嘉映老师接触到的是从柏拉...

介绍: 现如今,在陈嘉映老师看来:所谓哲学,抽象地说,大致就是穷理,通过说理达乎道。只是,这个“道”,不再是形而上终极唯一绝对的“道”,而是不同的“道”,从前有不同的“道”,现在有不同的“道”,将来还有不同的“道”。哲学,辨名析理,去发现“道”,但节制思想,而往往不发明“道”。

然而在早年,陈嘉映老师接触到的是从柏拉图的“理念”到黑格尔的“绝对精神”这种绝对主义的思考方式,其汲汲于追索世间万物背后那个永恒不变的终极真理。到了上世纪八十年代,通过阅读杜威、威廉•詹姆斯、罗素,尤其读海德格尔和维特根斯坦的著作,陈嘉映老师逐渐放弃了这种绝对主义的思考方式,而形成了在第一段所阐述的基本哲学观。

既然有着不同的“道”,既不是回归到那个唯一的道,也不愿,不能,不可流于庸俗的相对主义,那么探明这些不同的“道”怎样呼应,怎样交流,怎样斗争的道理,就是一个需要回应的问题。这个问题,可以说一直贯穿在他的哲学思考之中。

我们常常会有所思考:你选择女朋友时,很自然的,也许你会思考何为美;你犹豫着是否给路边乞丐施舍时,你也许会思考何为善;你看到“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时,你可能会思考何为良好社会……思考的角度和路径千千万,那么哲学能为我们的思考活动提供点什么呢?至少有一点,那就是对思考所藉的概念本身的注意。陈嘉映老师的著作《语言哲学》(该书,2013年修订后再版,更名为《简明语言哲学》),简言之,为读者系统展示地就是一个如何分析“思考所藉的概念”的思考过程。

之后,《无法还原的象》、《哲学 科学 常识》、《说理》、《价值的理由》和《何为良好生活》等作品先后出版,可谓部部精品!虽然在陈老师心里,写完一本书就想着重写。“思得深,讲得巧”,这是老友赵越胜先生对陈老师著作的评价。确实如此,每一本书,每一篇文章,一句一词,其实都见证着陈老师几十年的殚思竭虑。陈老师爱说理,探幽发微,乐在其中。我们在这里借用赵越胜先生的话,发出一点号召,赵先生说:“真希望读者不同意他,和他‘讲道理’,讲来道去,就涵养出智慧与自由的心灵,那儿才是我们该待的地方”。是的,和陈嘉映老师说理吧,因为那才是我们该待的地方!

该节目为付费内容,扫描左侧二维码,
使用最新的安卓或iPhone版本购买后即可畅享。

  • 音乐开放平台
  • 云村交易所
  • X StudioAI歌手
  • 用户认证
  • AI 免费写歌
  • 云推歌
  • 赞赏

廉正举报 不良信息举报邮箱: 51jubao@service.netease.com

互联网宗教信息服务许可证:浙(2022)0000120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浙B2-20150198 粤B2-20090191-18  浙ICP备15006616号-4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网站

网易公司版权所有©1997-2025杭州乐读科技有限公司运营:浙网文[2024] 0900-042号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13307号 算法服务公示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