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支歌 赛弗尔特

人文历史 国栋声音 第199期 2015-06-07 创建 播放:80

介绍: 当代捷克诗人、1984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雅罗斯拉夫•塞弗尔特,是一位唱出了“夜莺之歌”(借用他的一首诗的标题)的歌者。他的诗有着丰富的取材和开阔的视野,被认为其“不断发挥的创造性和奇异的风格的多面性及灵活性,在情感、洞察力和想象力上有一种同样丰富的人类范围与之相匹配”(诺贝尔文学奖颁奖词)。 短诗《一支歌》是...

介绍: 当代捷克诗人、1984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雅罗斯拉夫•塞弗尔特,是一位唱出了“夜莺之歌”(借用他的一首诗的标题)的歌者。他的诗有着丰富的取材和开阔的视野,被认为其“不断发挥的创造性和奇异的风格的多面性及灵活性,在情感、洞察力和想象力上有一种同样丰富的人类范围与之相匹配”(诺贝尔文学奖颁奖词)。 短诗《一支歌》是一首颇能体现塞弗尔特早期诗歌风格和技巧的诗作。初读这首诗,留给我们印象最深的恐怕是回荡在字里行间的旋律,它成功运用了语词的“弦外之音”来传达意绪。塞弗尔特在一次访谈中说:“我所自觉运用的……是捷克语的音律——我们那歌唱般的音律。这种语音的音律在我的诗中起着重要作用”,“我所运用的带音律的成分,有很多东西是和诗与民歌相一致的。我所努力争取的就是使它们更具风格,更加抽象化,从中找出我自己的格调”(《我为能够感到自由而写作》)。《一支歌》真的就像一支歌,靠一种特别的旋律打动人心。 这首诗的前两节设置了一个“惜别”-“重返”的对照结构,最终落实到“带着希望也带着绝望∕从此永远回到家乡”;同时,第一节的“每天都有事物在终结∕极其美好的事物在终结”,与第三节的“每天都有事物在开始∕极其美好的事物在开始”构成明显的呼应,留有余味。这首诗表面上写离别、眷恋,实际上是写生死和“消逝”;结尾的“在开始”暗含着希望,也暗示着绝望。 此诗的语言简单、质朴,“白色的头巾”、“亲人”、“信鸽”、“故里”、“家乡”、“湿润的眼睛”等,都是十分常见的词语;但这些朴素的词语经过恰当的安排,特别是韵律的渗透(这首诗以换韵的方式押了脚韵),就传达出一种特别的意绪,极富感染力。诗的字面含义与深层意蕴之间,形成了某种既趋近又相互剥离的关系。

  • 音乐开放平台
  • 云村交易所
  • X StudioAI歌手
  • 用户认证
  • AI 免费写歌
  • 云推歌
  • 赞赏

廉正举报 不良信息举报邮箱: 51jubao@service.netease.com

互联网宗教信息服务许可证:浙(2022)0000120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浙B2-20150198 粤B2-20090191-18  浙ICP备15006616号-4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网站

网易公司版权所有©1997-2025杭州乐读科技有限公司运营:浙网文[2024] 0900-042号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13307号 算法服务公示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