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教授王一方:我们能“活得长,老得慢,死得快”吗?| Vol.1

人文历史 苗师傅·天真与经验 第1期 2022-06-23 创建 播放:3379

介绍: 在这期节目录制的刚开场,主播苗师傅就提到了自己和王一方教授初次结缘的经历,那是在一本书的研讨会上,书名叫做《最好的告别》(最终中译名),而研讨会的一个重要议题就是如何让这本书的中文版书名不出现“死”字。

中国人避讳谈论死亡像是一种长久以来的约定俗成,谈及这是否属于中国特殊文化时,嘉宾王教授却说“中国人是矛盾的...

介绍: 在这期节目录制的刚开场,主播苗师傅就提到了自己和王一方教授初次结缘的经历,那是在一本书的研讨会上,书名叫做《最好的告别》(最终中译名),而研讨会的一个重要议题就是如何让这本书的中文版书名不出现“死”字。

中国人避讳谈论死亡像是一种长久以来的约定俗成,谈及这是否属于中国特殊文化时,嘉宾王教授却说“中国人是矛盾的,人们有着对于死亡的恐惧,但是中国老百姓的通俗语言中又对死亡的态度极其潇洒,比如‘快乐死了’‘高兴死了’……”

在这期节目中,王教授对于中国文学作品的一些解构可能会颠覆我们日常的想象:比如,在他看来,《桃花源记》是陶渊明对于死后世界的想象,穿越情人洞的过程描述的正是濒死的体验;《逍遥游》讲述的是死亡的壮丽过程,从有形世界向无形世界转化不正是逍遥游吗?

如果透过死亡看生活,可能很多的认识和角度都会有所不同,因为那是最真实的世界。人们在具象和抽象的死亡中摇摆,可是当具象的死亡来临,数字又该如何解读呢?

【本期嘉宾】
嘉宾 | 王一方,北京大学医学部教授 ,著作《医学是什么》《中国人的病与药》
主播 | 苗炜,作家,人称“苗师傅”

【时间轴】
2:50 中国人避讳死亡是特有的文化吗?

6:29 《桃花源记》:陶渊明对死后世界的想象

9:35 “安乐死”一共要打三针?

13:37 濒死研究与《桃花源记》:身份和空间丢失
19:25 《伊凡•伊利奇之死》:我们如何通过死亡透视生活?

27:12 死亡观有可能影响各个国家的防疫政策吗?

34:40 《老到可以死》:“让死者有尊严,尊严是赋予他那些亲友的”。

36:25 疫情下的“医学叙事”:近距离观察,远距离思考

45:50 看见现代医学的局限性:“康复、平复、残复”

51:07 那些害怕衰老而“自我折寿”的人

55:20 讨论安乐死制度,“仅有医生参与是不够的”

1:02:05 医学伦理:追求不到的4条原则

  • 音乐开放平台
  • 云村交易所
  • X StudioAI歌手
  • 用户认证
  • AI 免费写歌
  • 云推歌
  • 赞赏

廉正举报 不良信息举报邮箱: 51jubao@service.netease.com

互联网宗教信息服务许可证:浙(2022)0000120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浙B2-20150198 粤B2-20090191-18  浙ICP备15006616号-4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网站

网易公司版权所有©1997-2025杭州乐读科技有限公司运营:浙网文[2024] 0900-042号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13307号 算法服务公示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