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绍: 第四十五回:“金兰契互剖金兰语,风雨夕闷制风雨词。”
金兰,中国古语里面有义结金兰之说,就是无论是一对男子还是一对女子结拜了,结拜为兄弟,结拜为姊妹,都可以叫做立下了金兰契。那么这一回它接着前面往下写,王熙凤的生日风波终于过去了,贾母作为一个非常有魄力的家庭政治的最高主宰者,她让贾琏当着大家给王熙凤和平儿赔礼...
介绍: 第四十五回:“金兰契互剖金兰语,风雨夕闷制风雨词。”
金兰,中国古语里面有义结金兰之说,就是无论是一对男子还是一对女子结拜了,结拜为兄弟,结拜为姊妹,都可以叫做立下了金兰契。那么这一回它接着前面往下写,王熙凤的生日风波终于过去了,贾母作为一个非常有魄力的家庭政治的最高主宰者,她让贾琏当着大家给王熙凤和平儿赔礼道歉,然后这事就算过去了。
过去以后,写这一天,李纨带着众姐妹和宝玉来找王熙凤,写李纨带着宝玉和众小姐来找王熙凤,什么意思呢?就说他们成立的诗社请王熙凤去当一个监察,王熙凤一听就明白了,我猜着了,哪里是请我做作监社御史!分明是叫我作个进钱的铜商。你们弄什么社必是要轮流作东道的,你们的月钱不够花了,想出这个法子来拘了我去,好和我要钱,是不是这个主意?王熙凤当然是明白人,就一语道破。然后李纨就说王熙凤,真真你是个水晶心肝玻璃人。就说你什么都是透亮透亮的,我们的主意一下就被你猜中了。
王熙凤这个时候就跟李纨有一段对话,她们两个的关系应该是妯娌关系,一个是贾母大儿子的儿子贾琏的媳妇,一个是贾母的二儿子的儿子贾珠的媳妇,当然贾珠已经去世了,所以李纨是守寡状态。王熙凤就笑道,“亏你是个大嫂子呢,把姑娘们原交给你带着念书,学规矩针线的,她们不好,你还要劝,这会子他们起个诗社,能用几个钱,你就不管了?老太太、太太罢了,原是老封君。你一个月十两银子的月钱,比我们多两倍子,老太太、太太还说你寡妇失业的,可怜不够用,又有个小子,足的又添了十两。如今老太太、太太平等,又给你园子地,各人取租子。年终分年例,你又是上上分儿,你娘儿们、主子奴才共总没十个人,吃的穿的仍旧是官中的,一年通共算起来也有四五百两银子,这会子你就每年拿出一二百两银子来陪他们顽顽,能几年的限?她们各人出了阁,难道还要你赔不成?这会子你怕花钱,调唆他们来闹我,我乐得去吃一个河涸海干,我还通不知道呢!”
这个王熙凤就开始当着众人揭李纨的老底,就是她在府里面享受的待遇是很特殊的。可能原来那个待遇,他们还都不知道,她把这个底就抖搂出来了。人是最怕别人揭老底的,所以李纨就笑道说,“你们听听,我说了一句,她就疯了,说了两车的无赖泥腿市俗家常打算盘分斤拨两的话出来。这东西亏她托生在诗书大宦名门之家做小姐出身,出了嫁又是这样,她还是这么着。若是生在贫寒之家,小门小户的作个小子,还不知怎么下作贫嘴恶舌的呢!天下人都被你算计了去,昨儿还打平儿呢,亏你伸的出手来!那黄汤难道灌丧了狗肚子里去了? 气的我只要给平儿打报不平儿。忖夺了半日,好容易“狗长尾巴尖儿”的好日子,又怕老太太心里不受用,因此没来,究竟气还未平。你今儿又招我来了。给平儿拾鞋也不要,你们两个只该换一个过子才是。”
这个李纨平常好像是一个笨嘴憨腮,甚至于沉默不语,很本份的人。可是这个时候,你看书里写的,她冲着王熙凤去这一番话也够厉害的。那么这一段文字透露出什么呢?别忘了我一再跟你强调的,这部书它的文本特点是什么呀?真事隐假语存。为什么书里面这个李纨她的待遇和贾母、王夫人是一样的?她只是一个孙子媳妇,她待遇怎么这么高?她月例钱是二十两银子,她还自己另外有地,地租收益全归她自己。那么年终等于叫分红,府里面的利益要来分,那么她又是上上份,她凭什么?
那么我再问一个问题,你想一想。荣国府这个情况,府主是王夫人,王夫人有一个大儿子是贾珠,娶了媳妇是李纨,还生了一个孙子贾兰。那么贾珠虽然去世了,大儿媳妇应该当家,你王夫人没有必要另外请一个侄儿媳妇来当家对不对。可是你看书里写这个李纨,她完全没有在荣国府替代王熙凤的想法,而且好像所有人都认为她不应该是一个荣国府的总管,这是为什么?
再加上前面第二十二回的描写,你回忆一下,元宵节大家团聚,贾兰没去,于是就问,兰哥儿为什么不来?李纨怎么回答呀?是因为老爷没请他,所以他就没来。如果按书里面所设定的人物关系,他是贾政的亲孙子的话,家族团聚还要你爷爷通知你来吗?自己就应该来的。这就说明李纨的原型应该并不是书里面的贾珍和王夫人原型的一个儿子媳妇,她的原型是谁?
在真实的生活当中,曹寅担任江宁织造到后来得了疟疾,康熙皇帝派一马不分昼夜给他送金鸡纳霜,要把他救活。但是这个药送到南宁江宁织造府的时候,曹寅就已经咽气了。那么康熙因为太喜欢曹家了,就把曹寅的儿子叫曹颙又任命为江宁织造,这不符合他的父亲,就是顺治皇帝所定下的规矩。就是内务府的这些官员是不能够世袭的,没有道理说,你老子死了,儿子就去顶替这个位置,不允许的。可是康熙他当了皇帝,他爱怎么做就怎么做,谁能拦住他呀?所以曹寅死了以后,他就让曹颙去继续当这个江宁织造,可是这个曹颙不争气,康熙也很喜欢他,说他文武双全,但是他又病了,他又死了。
那么这个时候曹寅的夫人李氏就没有亲儿子了,这个李氏化到书里面就是贾母,就是贾母的原形,没有亲儿子了,所以就处于一个很困难的状态。两代孤孀,一个是曹寅他死了留下一个寡妇李氏,然后是曹颙又死了,曹颙的妻子姓马,又留下一个马氏。这怎么办?康熙皇帝对他们家真是照顾到无微不至的地步,就又让曹寅的一个侄子曹頫过继到李氏的跟前,作为曹寅和李氏的过继子,来继续担任江宁织造。
那么这个曹頫那个时候已经成年了,他带着他的夫人到江宁织造这认李氏为自己的母亲,担任这个官职的时候,他就给康熙写了不少奏折感恩戴德,其中有一个奏折就写到,说我的寡嫂马氏有身孕,虽然我哥哥曹颙去世了,但是留下了种。如果要是我的嫂子马氏生下一个男孩的话,我哥哥这一支就后继有人了。这个奏折现在都还在紫禁城的档案馆里面,但是后来呢?他又陆续给康熙继续写奏折,这个寡嫂,这个儿子或者女儿,就是哥哥的种最后成功地生育出来了吗?就没说了,没说就可见是没有能生出一个儿子来,或者是难产生出来就死掉了。
所以这个马氏就很孤苦,等于她没有自己的后代。那么过去没有后代怎么办呢?最简便的方法就是从亲友当中,或者从社会上抱养一个,过继一个到自己膝下,很显然这个马氏后来她就从别处过继了一个男孩作为自己的儿子相依为命,后来她就教育这个孩子好好读书,好好参加科举考试,去谋取官职。
在真实生活当中,马氏就应该是这样一个状态。所以他把她写到书里面以后呢?他根据书里面的人物关系,他把马氏的这个形象在书里面降了一辈儿,原来真实生活当中这个马氏和曹頫的妻子是平辈的,也就是说在书里面,按说这个李纨和王夫人应该是平辈的。他为了把这个故事写圆活,他就把书里面的这个李纨写成是贾珍和王夫人一个死去的儿子的寡妻。那么把生活当中这个人物故事捋一捋以后,再看书里的这些情节就一通百通了。
为什么二十二回写元宵节家族团聚,贾兰他不去参加团聚呢?你不叫我,我就不去。为什么呀?因为在真实生活当中,这个马氏她自己所抱养的这个儿子并不是李氏的亲孙子。而当时曹頫带着他的妻子大摇大摆地进了江宁织造府,住到了江宁织造府的正堂,当上了织造官和官太太,马氏就靠边站了,你丈夫死了,你不是织造了,你还能住在织造府的中轴线主建筑群吗?你就得靠边去住了。那么你收养了一个男孩,又不是曹寅的亲孙子,你们就相依为命呗。那么元宵节,曹頫和他妻子组织家庭团聚,当然他们要孝敬李氏,他们过继到这里,李氏就是他妈妈,其他人都要在那团聚,而马氏这儿子觉得你是我叔叔,堂叔,你家族团聚跟我没有关系,你请我去,我可以去,你不请我去,对不起,我就没有必要去。
那么前二十回的时候,曹雪芹就把他家族里面这样一个情况就如实写出来了,虽然马氏降了一辈写成李纨,人物关系呢像书里所说的一样,贾兰成了贾政和王夫人的孙子,但实际上他是照着生活当中,当年过元宵的情况来写的。那么到了这一回第四十五回,他通过王熙凤一番话就交代出来,这个李氏她在生活待遇上,她和贾母、王夫人是齐肩的。她的月例钱比王熙凤还多一倍,为什么?
就是在写这段话的时候,他是把生活当中的真实就隐藏在了小说文本的假语里面,你想一想,当年这个马氏,那么曹頫带着妻子过来当织造和织造府夫人了,她靠边站了,她没犯什么错误,她的织造府夫人的那个名位没有了,她的待遇能减吗?她的待遇不能减,她的待遇当然和真实生活当中的李氏和曹頫的夫人是一样的,她为什么和李氏也能一样呢?李氏是死去的江宁织造的官位的妻子,是曹寅的一个遗孀,她也是正而八百的江宁织造的妻子,她是曹颙的妻子,她们两个的地位是一样的,所以她的月例钱在真实生活当中,马氏和李氏就是一样的,和曹頫的夫人也是一样的。
那么到小说当中,作者把李纨降一辈来写,可是他就牺牲了小说本身的自我逻辑。按说在小说里面,你李纨作为王夫人的一个儿媳妇,你再可怜,上一辈再照顾你,你也不可能待遇跟你的婆婆、太婆婆一样。但是真事隐假语存,曹雪芹就很巧妙地把生活当中的一些真实情况写到了书里面,写成了这个样子。所以读这些文字的时候,你不要匆匆忙忙读过去不动脑筋,你要想一想为什么写成这个样子?
那么当然后来你一言我一语,两个人有点唇枪舌剑,最后当然也只能和好。最后王熙凤到到头来表态说,“我要是不入社花几个钱,大观园里我不成了反叛了,还想在这里吃饭不成?明儿一早就到任,下马拜了印,先放下五十两银子给你们慢慢作会社东道。过后几天,我又不作诗作文,只不过是个俗人罢了。“监察”也罢,不“监察”也罢,有了钱了,你们还撵出我来也使得!”当然大家就都笑了,本来有点紧张的气氛也就都化解了。
那么这一回的下半回就写林黛玉她在秋天旧疾又发作,咳嗽气喘,在这种情况下,她就基本上是在潇湘馆里待着。就写宝钗很关心她,来看她,宝钗就跟她说,你这个病这种情况应该吃燕窝,每天你要是能够吃些燕窝,这个病情就会大大的缓解。
那么林黛玉因为经过上一次所谓薛宝钗审她,跟她掏心窝子说知心话,两个人不是和好了吗?所以现在林黛玉也跟薛宝钗掏心窝子说知心话,她说:“你叫我吃燕窝粥,虽然燕窝易得,但只因我身上不好了,每年犯这个病也没什么要紧的去处,请大夫,熬药、人参肉桂,已经闹了个天翻地覆,这会子我又兴出新文来熬什么燕窝粥,老太太、太太、凤姐姐这三个人便没话说,那些底下人呢?未免不嫌我太多事了。你看这里这些人,只因见老太太多疼了宝玉和凤丫头两个,他们尚虎视眈眈,背地里言三语四的,何况于我?又不是他们这里正经主子,原是无依无靠投奔了来的,他们已经多嫌着我了。如今我还不知进退,何苦叫他们咒我?”
就是林黛玉有自知之明,她寄人篱下,她哪能再提出来我天天喝燕窝粥呢?她说,我跟你不一样。跟宝钗不一样。“你又有母亲又有哥哥,这里又有买卖地土,家里又仍旧有房有地。你不过是亲戚的情分,白住了这里,一应大小事情又不沾他们一文半个,要走就走了。我是一无所有,吃穿用度,一草一纸,皆是和他们家的姑娘一样,那起小人岂有不多嫌的。”她把自己的生活费用比喻成一草一纸,草就是吃的,纸,因为她要写诗,她要一些其他的生活用度,就概括为纸。这些全得靠贾府供应,所以两个人就说知心话。
最后薛宝钗就非常照顾林黛玉,就派人给她送了燕窝和配着燕窝吃的糖,就是在晚上秋雨当中,就从蘅芜院来了一个婆子,打着伞提着灯送了一大包上等燕窝来,还有一包子洁粉梅片雪花洋糖。就写宝钗在这种情况下,她还是非常照顾黛玉的,当中还穿插着宝玉下着雨提着灯来看望黛玉。这一段把秋天夜晚雨中有人提灯在园子里走动的情景描绘得非常生动,也就是在这一回写林黛玉她感慨自己的身世处境,又写了一首长诗叫做《秋窗风雨夕》。
那么在这一回里面就有一个穿插,就写赖嬷嬷,就是大管家赖大的母亲又到府里来了,她来干什么?请听下一回。
该节目为付费内容,扫描左侧二维码,
使用最新的安卓或iPhone版本购买后即可畅享。
服务条款| 隐私政策| 儿童隐私政策| 版权投诉| 投资者关系| 广告合作 | 联系我们
廉正举报 不良信息举报邮箱: 51jubao@service.netease.com
互联网宗教信息服务许可证:浙(2022)0000120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浙B2-20150198 粤B2-20090191-18 浙ICP备15006616号-4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网站
网易公司版权所有©1997-2025杭州乐读科技有限公司运营:浙网文[2024] 0900-042号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13307号 算法服务公示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