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一九四三(上):把歌词文字当成电影脚本去经营

音乐播客 方文山的音乐诗词课 第24期 2018-07-17 创建 播放:21603

介绍: 「消失的 旧时光 一九四三
在回忆 的路上 时间变好慢
老街坊 小弄堂 是属于那年代白墙黑瓦的淡淡的忧伤

消失的 旧时光 一九四三
回头看 的片段 有一些风霜
老唱盘 旧皮箱 装满了明信片的铁盒里藏著一片玫瑰花瓣」

是的,这堂课要来跟大家分享的就是这首,充满怀旧气息与氛围的歌曲—《上海一九四三》。这首《上海一九四三》发表于周...

介绍: 「消失的 旧时光 一九四三
在回忆 的路上 时间变好慢
老街坊 小弄堂 是属于那年代白墙黑瓦的淡淡的忧伤

消失的 旧时光 一九四三
回头看 的片段 有一些风霜
老唱盘 旧皮箱 装满了明信片的铁盒里藏著一片玫瑰花瓣」

是的,这堂课要来跟大家分享的就是这首,充满怀旧气息与氛围的歌曲—《上海一九四三》。这首《上海一九四三》发表于周同学2001年的《范特西》专辑,是杰伦第二张个人专辑。其专辑名称《范特西》来自英文「Fantasy」的音译,也就是幻想,那《范特西》其实应该理解成对音乐创作无可限制的想像。这张专辑当年一口气入围了2002年台湾第13届金曲奖10项入围提名,分别是最佳专辑、最佳MV、最佳男歌手、最佳作词、最佳作曲、最佳编曲、最佳专辑製作人,那其中最佳编曲入围了二首,最佳作词入围三首,分别是《爱在西元前》、《威廉古堡》,还有这首《上海一九四三》,这也算缔造了一项纪录。同一届金曲奖同时有三首歌词入围最佳作词人奖,那一届最佳编曲入围的是《双截棍》与《威廉古堡》,最佳作曲则是《爱在西元前》。就音乐创作而言,想想那真是一个很美好的年代,一段16年前属于Fantasy的甜美回忆。

好的,刚节目一开始,我跟着歌词文字念稿所念的段落为二段的副歌,这词意的字里行间,透露出了故事的年代,很有岁月感,彷彿民国时期的旧上海景象跃然于纸上。我从小就很喜欢历史,一直认为,过往朝代的历史,由史册记载下来,那一座城市本身,也有自己的历史。

譬如京城北京,有属于它皇家庄严那种气象万千的历史感,与身为首都所造就的人文荟萃,而近代史上中外交汇,十里洋场的上海,也有着专属于它的绝色风华,因历史因素所造就的城市面貌,其建筑风格迥异于其他地方,在外人的刻板印象裡可能是小资或洋派,但真正属于它的城市风格藏在那些老街旧巷的细节里,游走其中的时候,你才会看到不一样的上海,也才能真正身体力行感受它的历史风貌。

但有趣的是,在写这首歌的时候,实际上我并没有去过上海,但也因为没去过,那种创作焦虑反而促使我下了一番工夫去搜集与汇整跟这城市相关的资料,关于那个年代的旧上海,其文化象徵和城市符号为何。这就如同你要筹拍一部关于老上海的电影,就必须先架构出那个年代的画面感、场景空间的设置,以及房间裡的摆设,甚至于当时人说话的语气等等。于是我透过这些搜索、调查,把符合那个年代画面感的上海,用文字勾勒出来,或者说,某种程度上,我把歌词文字当成电影脚本去经营,所以创作前必须先做足功课。

《上海一九四三》整首歌词平铺直叙,娓娓道来一段家族历史,其故事的时空背景设在大时代里的老上海。从上海老街坊与小弄堂中所引发的家族记忆,不断地出现在词意故事中。歌词文字中也不断以「摹写」的修辞来转化词意画面,如「黄金葛爬满了雕花的门窗 夕阳斜斜印在斑驳的砖墙」此处我将实际的景象用遐想加以描述,我们不仅看见了老花窗跟夕阳,更看见了夕阳的馀晖照映在斑驳的砖墙,此时的意境更添悲凉。然后在「黄金葛爬满了雕花的门窗」中,以藤蔓植物黄金葛「爬」满花窗之景象,象徵岁月之流逝,因为黄金葛要爬满木窗,其生长需要一段时间。至于「铺著榉木板的屋内还瀰漫 姥姥当年酿的豆瓣酱」则是使用修辞倒装,此部份我们可理解成「姥姥当年酿的豆瓣酱,其味道仍在屋内瀰漫著」。

透过文字所描述的时间与词意所营造的空间,给予听歌者无限的遐想,那个十里洋场的外滩究竟怎么了?身处在战火就在不远处的年代,父执辈的生活又是如何的安顿?这些藉由歌词文字的联想与想像,恍惚间,让我们置身在当时的历史时空,一些记忆如电影画面般闪现…,当你回过神之际,正与一位「说著一口吴侬软语的姑娘缓缓走过外滩」错身而过,那带著江南腔调的方言,一身典雅旗袍的姑娘,总让人不由自主的想起戴望舒的《雨巷》。这首戴望舒的成名诗作裡,那一位似有愁容、又略带盼望的江南女子,在梅雨时节的小镇雨巷裡一路的走去,而你心裡百转千折的心事,也随之沉湎于这水彩般的抒情意境裡。

好的,关于创作背后的故事简单分享到这,接下来讲解的环节为编曲、作曲,以及歌词文字等。首先分享的是编曲部分,《上海一九四三》这首歌的编曲可说很到工夫,为林迈可老师操刀的一首佳作。此编曲节奏的音色,以及电吉他音色都是偏暖色调,有一种温润的质感。迈可老师在这首歌的编曲中,其特点为前奏短而精准、不拖泥带水。与《发如雪》一样,用了一刀划开记忆式的电脑音色直切主题,节奏几乎都设定在每句的第二拍。主乐器之一为吉他,然后用贝斯铺底,节奏部分为电子鼓,编曲上的伴奏简单明瞭,副歌部分弦乐再进入。

总体而言,弦乐音色偏后,然后人声靠前,暖色系的质感被放大,泛黄怀旧的音色给予人温暖;间奏用的铜管音色,酝酿出复古感,感觉很60年代;再配上歌词故事,一股浓郁的老上海风孕育而出。这首歌迈可老师可谓别出心裁,使用配器音色有考究。当歌词唱到「我对著黑白照片开始想像 爸和妈当年的模样」时,音乐部分注入了弦乐的辅助,使得歌曲质感复古浓郁直到整段副歌结束。副歌间奏再加入铜管乐器的演奏solo,使得怀旧韵味更加浓烈。

第二段与第一段的编曲一样,依旧是节奏加吉他,但在歌词的段落唱到「我对著黑白照片开始想像 爸和妈当年的模样」时,却改为铜管来作为第一乐器,第二乐器吉他则变为辅助。第二段副歌时又变弦乐衬底,铜管乐器退场,结尾为吉他,如此交替的搭配,其手法熟练专业。

再来我们小聊的是周同学作曲的部分。这首《上海一九四三》为D调,其旋律并不复杂,甚至可说是简单,节奏相对平缓起伏不大,整首歌并不拖泥带水、废话萝嗦,他用简单的主旋律不断的重复,也因此,歌的记忆点令人印象深刻。此外,和声的编写,此部分也可看出周同学的用心,在最后的副歌,至少迭了四轨人声。此和声交织在一起却又不显杂乱,可说运用得当,有种沉湎于过往时光之感。

在此顺带一提的是,一般制式的流行音乐,副歌第一句或第一行的音都会比主歌高,但这首歌的副歌第一句却从低处开始,在最后一段主歌的高音后才接副歌,很特别的音乐曲式。整段副歌的音都不算高,虽然副歌没有用高音音符刻意营造音乐的穿透感,以勾引情绪的张力,但却也因为如此处理,把聆听者的想像,带回一个黑白画面的旧时代。另外,这首歌也算是一个类似五声调式的音乐作品,但又不全然是,因为五声调式大部分都使用在这首歌的副歌部份。

好的,除音乐专业上的讲解外,在此也分享一段跟歌词文字有关的讯息。这首《上海一九四三》的歌词创作,也曾入选台湾中小学的韵文读本补充教材,等同于收录在教科书里。当时由诗人余光中教授担任教材编辑指导,被收录选取的理由之一是「内容经文史考证又兼具韵脚」。「文史考证」这句话对我的激励真的是蛮大的,因为当初我还真的是做足功课,下了一番苦心去瞭解属于那个时空背景的旧上海,因为首先我必须清楚地知道,上海这座城市的代表性概念元素为何?譬如外滩、百乐门、十里洋场、青帮洪门跟杜月笙等,这些词汇对一般人而言,便颇具历史与年代符号。但以上这些词汇,是一种大概念、大空间的历史语言与文化想像,但我写的词意内容,是架构在为人子女在凭弔父执辈的故事之后,心有感触,而抒发出来的一个感叹,是一首抒情慢歌,也因此经过筛选后,我仅保留「外滩」。在创作过程中,又再将其他具画面感的词汇加入,譬如春联、米缸、豆瓣酱、黑白照片、吴侬软语、弄堂、老唱盘、旧皮箱,还有明信片等,具怀旧色彩的一些文字溶入词意中。这其中,外滩、吴侬软语跟弄堂这三个词汇,更是等同于上海这座城市的文化识别词。

对于中小学的韵文读本补充教材,将《上海一九四三》此类的流行歌词纳入教材中,我个人是持正面的看法,或者说乐观其成。因为编辑委员此举起码表明,教育体系没有忽略与漠视流行音乐在这个世代的通俗影响力。因为,既然中小学的补充教材为「韵文」,韵脚的韵,那么岂能对现今唯一具韵文形式的文字创作「歌词」视而不见?而只收录离现代人几百年,甚至几千年前的传统诗词韵文呢?所幸编辑委员们并没有跟这个时代脱节,虽然不能说是重视,但起码没有忽略歌词作为近代韵文的传承事实与贡献。歌词与新诗基本上都是韵文形式的文字创作,但现今音乐与文字的结合,早已被歌词垄断。古代韵文创作,从《诗经》、《楚辞》、《汉赋》、《唐诗》、《宋词》、《元曲》等等都具备韵文创作的特质,也就是用韵,在诗词文字上押韵。但继承旧体诗词韵文体系的新诗,却在五四运动后强调「我手写我口」也就是白话文,然后不重视或者说排斥段落的平仄、行列的对仗、诗句韵脚,这造成文字缺乏节奏感与音乐性,使得文字与音乐间缺乏连结,结构上失去了入乐的基础。除非创作当下刻意以诗歌的形式,并兼顾韵脚的元素去创作,否则绝大多数的新诗都很难直接谱成曲,而这便是歌词与新诗间最大的差异。

好的,这堂课的讲解与分享到这。相信听友们对于《上海一九四三》这首歌的创作环节,不论是编曲、作曲,或者是作词,都应该有了初步的理解。我想说的是,每个人记录生活、记录旅程的方式都不尽相同,有些人会透过文字出书,有些人则以摄影的形式表达,而我则是选择了歌词创作。音乐是很特别的存在,亦是情感的连接,任何形式的创作都是需要透由观察而做初步的一种创作元素的截取,差别在于:你要有能力,将你观察到的人事物,藉由文字的描述,进行画面还原。好的,此堂课关于《上海一九四三》当时的词曲创作,与歌词背景故事。就介绍到这里,如果你喜欢这首歌词作品,不妨将它从曲调中分离出来,然后像对待一首诗那样子的去读它,去念它…你会发现细腻的文字确实会让人产生具象的画面感。在此容我再小念一段,

「泛黄的春联还残留在墙上
依稀可见几个字岁岁平安
在我没回去过的老家米缸
爷爷用楷书写一个满

黄金葛爬满了雕花的门窗
夕阳斜斜映在斑驳的砖墙
铺著榉木板的屋内还瀰漫
姥姥当年酿的豆瓣酱

我对著黑白照片开始想像
爸和妈当年的模样
说著一口吴侬软语的姑娘缓缓走过外滩」

是不是很有感觉?简单的几行字,就把一个时代给勾画出来,竟能让人产生情感的寄託与想像,一手好的歌词创作,便应该具备如此的文字魅力。好的,最后一样为大家念一首韵脚诗,衬底音乐一样是李叔同的《送别》。

今天念的这首诗比较特别,它非情歌类的,诗名叫「伊波拉」

伊波拉

鱼鹰盘据 在悬崖上睥睨
狮子山 赖比瑞亚 几内亚 正在缩小成岛屿
逐渐缺氧中的阿非利加洲 也还来不及换气

一群群数量庞大 拼命泅泳的新品种的鱼 在水中无法呼吸
这整遍都是狩猎地 而牠咨意掠食而去

夕阳下 蔚蓝色的海洋 一望无际
而吉力马扎罗礁上的雏菊 正迎风摇曳

该节目为付费内容,扫描左侧二维码,
使用最新的安卓或iPhone版本购买后即可畅享。

  • 音乐开放平台
  • 云村交易所
  • Amped Studio
  • X StudioAI歌手
  • 用户认证
  • 音乐交易平台
  • 云推歌
  • 赞赏

廉正举报 不良信息举报邮箱: 51jubao@service.netease.com 客服热线:95163298

互联网宗教信息服务许可证:浙(2022)0000120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浙B2-20150198 粤B2-20090191-18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网站

网易公司版权所有©1997-2024杭州乐读科技有限公司运营:浙网文[2021] 1186-054号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1330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