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雨 陈陟云

人文历史 国栋声音 第136期 2015-04-18 创建 播放:109

介绍: 桃花雨 陈志云 《桃花雨》一诗,第一节仅有两行: “以瓷质的声音,桃花落下 我记住的那一瓣面容,是雨后黄昏的羞怯” 这看似平淡的两行诗,将眼前桃花之纷纷如细雨、清脆如瓷质般飘落的景象,与记忆中千年之前那一瓣稍纵即逝的羞怯面容相重叠,引起我们无尽的遐思与怜爱。 接下来的一节,书写了面对桃花落下,诗人内心的纠结与波折:...

介绍: 桃花雨 陈志云 《桃花雨》一诗,第一节仅有两行: “以瓷质的声音,桃花落下 我记住的那一瓣面容,是雨后黄昏的羞怯” 这看似平淡的两行诗,将眼前桃花之纷纷如细雨、清脆如瓷质般飘落的景象,与记忆中千年之前那一瓣稍纵即逝的羞怯面容相重叠,引起我们无尽的遐思与怜爱。 接下来的一节,书写了面对桃花落下,诗人内心的纠结与波折: “桃花落下,像不经意的幽深之火 点燃内心的黑暗 流连始于虚幻,陷于雨中的眼神 拒绝完整的背影,徒劳隐现于 纸质的情节。桃花落下” 这里我们仍能寻绎出眼前飘落的桃花与崔护纸上落而复开的桃花彼此掩映的动人情节。首尾相同的“桃花落下”,实际是相隔千年、却应约而至的两种桃花,诗人为他们创造了同时飘落的梦幻般的艺术境界。千年时光仿佛须臾瞬间,表现出诗人“思接千载”、“视通万里”的想象力。 第三节,诗人的思绪再次进入唐诗: “柴扉依然虚掩吗?颜色的阴影 在桃花铺满衣襟之时 拥抱痛楚。抵抗记忆的战栗 以一枚胸针的速度 抵达肉体与肉体之间的距离” 尽管表面看来,诗人在为唐诗中消逝的那瓣如桃花般娇艳的人面而痛楚,但我们同样能体会出诗人也是为眼前阵阵散落的桃花雨而悲怆凄迷。 最后一节,短短三行,但却显得格外的狡黠又十分的自然: “多年以后,桃花依然落下 感伤的泪水,不为桃花落下 只为那一瓣不经意的面容” 我们不禁要追问,“多年”究竟是多少年?它可以是诗人经历中的若干年,也可以是从崔护到诗人之间的一千多年;“桃花”究竟是诗人眼中的桃花,还是记忆中唐诗里的桃花,也许两者本来就是同一种桃花,因为千年之前漂落的桃花至今依然开放;同样,“那一瓣不经意的面容”,既可能是唐诗中那惊鸿一瞥、艳如桃花的面容,也可能是诗人曾经遭遇而又匆忙错过的一瓣红颜…… 熟悉中国文化的人都清楚,无论儒道还是释禅,都具有丰富而鲜明的中和、阴阳、中观、和合等思想资源,从中生长起来的文学与文论也强调“融突和合”的中和之美,诸如有无、虚实、真伪、形神、奇正、雅俗、动静、巧拙、物我、显隐、浓淡等诗学范畴,都具有相反相成、融突和合的精神内涵。

  • 音乐开放平台
  • 云村交易所
  • X StudioAI歌手
  • 用户认证
  • AI 免费写歌
  • 云推歌
  • 赞赏

廉正举报 不良信息举报邮箱: 51jubao@service.netease.com

互联网宗教信息服务许可证:浙(2022)0000120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浙B2-20150198 粤B2-20090191-18  浙ICP备15006616号-4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网站

网易公司版权所有©1997-2025杭州乐读科技有限公司运营:浙网文[2024] 0900-042号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13307号 算法服务公示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