鮭魚先森

這世上每一個人大抵只做了兩件事:其一是將陌生人變成熟人,其二是將熟人變成過路人。他們孤身苦行,在生命的盡頭懷揣著人來人往間彌足珍貴的記憶,什麼也帶不走,卻也把什麼都帶走了。

关注

伍迪·艾伦搭上了那辆漫游在午夜巴黎的马车

2016-12-02 22:51阅读:5178田間少年的音樂筆記

“他必须继续走向另一个城市,而那里等待他的是他的另外一段过去,或者某种当初也许是他的可能的未来,而现在已是他人的现在的事物。”

这里是巴黎。

跟隔壁德意志全然不同,法兰西属于那种首都庞大地方轻薄的国家,所以我们会称大巴黎大东京地区。

一百多年前,托克维尔曾质疑巴黎“吸血大魔王”的角色,这样的格局持续发展,直到如今巴黎也未曾分散她的职能。可以这样说,巴黎强大的“吸血”和“造血”功能,乃是铸就其伟大的基础。

 伊塔洛·卡尔维诺Italo Calvino)在《看不见的城市》里,借马可波罗之口讲述了一个又一个超脱于时空的想象城市,每一个虚构城市皆有一个女人名字,恰似夜空中闪亮的星,相互交织地记录着记忆、欲望、忧郁……连绵的城市、隐蔽的城市、轻盈的城市、幸福与悲惨的城市自笔端流泻开来,一切与时间无关,只是符号和幻象,感觉和回忆。

巴黎像是其中的一座城市,没有虚拟,拒绝同化。从过往到今昔,在街头巷尾,藏匿着不少灵魂的渴望。总有年轻的姑娘渴望去巴黎,百年前的他们也曾如此渴望。

海明威说,假如你有幸年轻时在巴黎生活过,那么你此后一生中不论去到哪里她都与你同在,因为巴黎是一席流动的盛宴。

巴黎的横向和纵向都如此深邃,如果给你一个穿越时空的机会,你想去哪个时期的巴黎。伍迪·艾伦的《午夜巴黎》给出了一些美国文青的答案。

美国知识分子憧憬的巴黎停留于20年代,那是“迷惘的一代”作家自由的流放之地,也是经历战争之后人们的精神家园。

“迷惘的一代”在这里创造新的语言形式,高傲地击碎着那些关于民主的谎言。巴黎对他们来说,是一座承载着爱恨与梦想的自由之城。

主人公盖尔因为自己就这样跟文学艺术史上赫赫有名的角色花样邂逅而死机中

迷惘的一代”作家,属于一战后自觉选择离开美国,流放欧洲的文学青年群体,人数之多蔚为壮观,成为20世纪20年代美国文学的独特现象,甚至发展形成了以此命名的新的文学流派。

他们包括欧内斯特·海明威(Ernest Hemingway)、F.S.菲茨杰拉德(F.S.Fitzgerald)、格特鲁德·斯泰因(Gertrude Stein)、舍伍德·安德森(Sherwood Anderson)、亨利·米勒(Henry Miller)、威廉·福克纳(William Faulkner)、T.S.艾略特(T.S.Eliot)、埃兹拉·庞德(Ezra Pound)等等。

海明威笔下“迷惘的一代”称呼的由来,人们公认的说法则是出自斯泰因女士之口。

“迷惘的一代”跟“爵士时代”是交织的,可以说迷惘的一代时间界定相对模糊,在跨度上会长一些,爵士时代通常明确指一战后到大萧条之间,也就是20年代。

如果你看过《了不起的盖茨比》,那么对爵士时代就不会陌生,爵士时代的纸醉金迷在菲茨杰拉德的笔下如此生动鲜活。

“整个民族都醉心享受决心寻欢作乐”菲茨杰拉德的这句评价就是他那些年经历过的奢靡生活的提炼,大战后的喘息、经济的腾飞、隐隐约约能感觉到的下一次危机……人间失格,人性的解读可以在悲惨世界,亦可以在浮华时代。

 回首当时的美国,历史书告诉我们一个称谓——“柯立芝繁荣”。

与欧洲战后经济衰退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美国经济高度繁荣,工业化空前发展,物质积聚膨胀。人们对金钱极度渴求,所谓成功就是发财致富,所谓成功人士就是富有阶层,所谓文化生活就是大众娱乐。

人们不再推崇智力超群、生活独特的知识群体,知识与知识分子边缘化,整个社会陷于物欲的怪圈。与此同时,战后的精神创伤与心理危机造成了一系列的社会问题,形成部分群体的愤怒、失望、悲观的迷惘情绪。

年轻的文青们感觉美国不是一个成功的地方,因为这里缺乏世界性的文化,面对这一困境,他们的解决办法是背起行囊,去欧洲,寻找精神圣地,在那里发现自由的文学和四海为家的生活。

 尽管美国在19世纪末就已经在经济体量上居于世界首位,但一直以来,与欧洲相比,不管是话语权还是文化上的自卑都让这个新兴国家不够成熟。可以说,是“迷惘的一代”伊始,美国在文化上更加圆熟自信,甚而反哺旧大陆。

 那么,这些才华横溢的美国人在巴黎过着怎样的生活呢?让我们还是跟紧小老头的电影镜头。

油腔滑调神经兮兮的达利(艾德里安·布洛迪饰)。《午夜巴黎》卡司强大,这点在艾伦电影里并不寻常。

影片《午夜巴黎》是艾伦写给巴黎的一封情书,也是自己的一个梦。

法国人向来对艾伦推崇备至,在老头的电影里巴黎出镜率很高。如果说纽约是生活,那么巴黎就是第二故乡。

《好莱坞式结局》里,导演遭遇短暂性失明,瞎指挥创作出的“荒谬”之作被法国人当做先锋作品,从而柳暗花明,抱回前妻飞往巴黎定居

 午夜巴黎的主人公盖尔是个好莱坞编剧,但他苦于大众庸俗创作,向往巴黎的旧日时光,从他小说处女作的书名《怀旧商店》就能轻易感受到那种渴望。然而他的想法与行为得不到未婚妻的理解,更不用说那势利的中产阶级岳父母。同样令他无法忍受的,还有未婚妻那喜欢夸夸其谈的半吊子知识分子盆友,讽刺的是,美艳未婚妻却对其盆友非常赞赏。

罗丹美术馆导游(法国前第一夫人卡拉·布吕尼饰)

郁闷的盖尔某晚从聚会逃出,只身游荡在午夜的巴黎,莫名其妙地坐上一辆马车,加入了一群年轻人的聚会,惊喜交加地发现自己竟置身于音乐家科尔·波特(Cole Porter)、作家斯科特·菲茨杰拉德夫妇(Zelda and Scott Fitzgerald)、海明威、格特鲁德·斯泰因(Gertrude Stein)、埃兹拉·庞德(Ezra Pound)毕加索等艺术家的圈子,也让他结识了毕加索美丽的巴黎情人阿德瑞娜(Marion Cotillard饰演)。

这意外的穿越促使盖尔每天午夜在固定地点守候马车,然后进行邂逅之旅,我想只有巴黎这样的城市环境以及人们的生活方式能让时空转移变得如此毫无痕迹。

毕加索美丽的巴黎情人阿德瑞娜(女神Marion Cotillard饰演), 盖尔居然通过穿越时空的作弊手段,跟她约了。

如果你对文学艺术史有一些及格认知,那一定会对盖尔邂逅的名人如数家珍。

影片最有趣的地方还得数艾伦对这些名人典型特征的脸谱化表现,幽默睿智而尖刻。说话直接刚毅好斗的海明威,英俊潇洒腼腆温柔的菲茨杰拉尔德,油腔滑调神经兮兮的达利,八面玲珑的格特鲁德·斯泰因,呆头呆脑的布努埃尔……

菲茨杰拉德夫妇【分别由抖森和艾莉森·皮尔饰

科尔·波特,美国著名作曲家,百老汇音乐巨匠,影片中他是第一个出现的名人,潇洒地弹着钢琴,一脸“风骚”地唱着那首代表作之一《Let`s do it》,这首爵士经典很多人未闻其名也自觉耳熟。

大名鼎鼎的海明威,他正在劝诫菲茨杰拉德专心写作,别没日没夜地跟着妻子挥霍天赋。

这一点海明威是明白人,看过影片的人都见识到了泽尔达·菲茨杰拉德的任性挥霍,没办法,毕竟文学史上著名的“难伺候”。(最近好莱坞投拍的传记片《泽尔达》正在选角中)

某种程度上,这就是菲茨杰拉德的悲剧。他在写作上可谓天纵奇才,人也英俊潇洒,不过身家单薄,偏偏酷爱那种娇蛮任性的金发碧眼富家女。据说初恋也是这个类型,然后被狠狠地甩了 。《了不起的盖茨比》的灵感得益于初恋被甩的这段悲催经历,那时候他非常年轻,年少成名。

本来泽尔达也会甩了他,不过幸好菲茨杰拉德的小说及时大卖,名利双收,能够维持老婆的消费。所以影片中菲茨杰拉德三番五次地提泽尔达曾经的一段情,诚惶诚恐地怕其离开,这也跟他的性格有关。

菲茨杰拉德夫妇这有趣的一对【本尊照】

“迷惘的一代“作家留下很多对巴黎岁月的回忆性文字,亨利·米勒的《北回归线》、海明威的《流动的盛宴》、斯泰因的《艾丽斯自传》都是此中代表,而流动的盛宴显然是午夜巴黎的重要素材之一。

 海明威这个人可谓处处树敌,斯泰因菲茨杰拉德等人都曾是他的好友,结果后来弄得关系破裂互相攻讦,此中具体纠葛不得而知。我没看过艾丽斯自传,仅从流动的盛宴里的一面之词,无法做出判断。

海明威很多年前在我的内心形象一直很高大,狂放不羁,嗜酒如命、一言不合拔刀相助,仿似红拂夜奔里的虬髯客。然而,人际关系搞的这么乱,大概做人确实有些问题。

海明威坚持的写作风格,对后来很多作家产生影响。

流动的盛宴里描述斯泰因和菲茨杰拉德的文字,褒贬色彩一目了然。对于菲茨杰拉德,他在里面将其写得很可笑,甚至可以说是恶意中伤。两个作家的文字我都喜欢,所以看着有点不是滋味。

海明威是很有嫉妒心的,午夜巴黎里盖尔想让海明威指点一下自己的作品,海明威直接拒绝,“如果作品写得烂,我会讨厌;如果写得好,我会嫉妒,于是更讨厌。”假如熟知其性格,就不得不为导演一针见血的讽刺拍手称快。

 海明威承认菲氏的才华是与生俱来的,就像蝴蝶翅膀上的花纹一样,然而话头一转却说,等他发现自己的才华时,为时已晚。

 “斯科特一直不停地说话……我想邓克和我都没有好好好听讲话,因为那真是场长篇大论,然后我继续观察斯科特。他身子单薄,看上去身体并不是很好,脸稍微有点儿浮肿。他那布克兄弟牌的衣服很合身,他还穿着一件衣领上带扣的白色衣的白色衬衣,打着一条英国火车列车员的领带。”


“我不知道斯科特以前是否用酒瓶喝过酒,他为此很兴仿佛要去乡贫民窟一样,或者好比一个女孩可能会因为第一次不穿泳衣去游游泳而兴奋不已。


 “你不能对斯科特生气,就像你不能对任何—个疯子生气一样,但我开始为卷入这整个愚蠢的闹剧生自己的气”

 1935年,菲茨杰拉德被创作和家庭问题搞得近乎崩溃,泽尔达要住最好的精神病院,女儿要上最好的学校,他得不停地写些可以赚钱的文字……他写信给海明威,字里行间抑郁消沉,而海明威则回信提议“可以安排人在古巴杀了斯科特·菲茨杰拉德,这样泽尔达母女就能领到保险金。”

多愁善感的菲茨杰拉德与海明威绝交后,在自己的日记中写到:“我与失败这一权威对话,厄内斯特·海明威则是与成功这一权威对话。我们永远不会再次面对面地坐在同一张桌前了。”

对著名的文艺沙龙主人斯泰因女士,海明威也是充满讽刺,完全忘却了对方曾对自己有所指点帮扶。她把他带入自己的圈子,让他参加沙龙的定期活动,并把他介绍给其他的艺术家和作家,还特意去他在巴黎的住所看他写过的东西,并提出了中肯的意见,也是她建议海明威放弃记者工作专事写作的。

 “斯泰因小姐块头大,但个儿不高,体格壮实得如农妇一般她的眼睛很漂亮,长着一张德国犹太人的坚毅的脸,也可能是弗留利人。她的衣着,表情丰富的脸,以及可爱、浓密、有生气的移民者的头发,梳着很可能还是她大学时才梳的样式,这些都让我联想到意大利北部的农妇。”


 “斯泰因小姐认为我在性方面太无知了,而我必须承认,自从我了解了同性恋较为原始的方面以来,我就对同性恋抱有某种偏见。”(斯泰因女士是女同性恋)


“她对埃兹拉·庞德很不满,原因是他曾经在—把椅子上坐下得太快,结果不是把椅子坐裂了,就是坐坏了。这把椅子很小,又不结实,而且毫无疑问一点也不舒服,很可能是有意给他留的她不喜欢庞德的原因是多年以后才编造出来的,说得巧妙动听,其实心怀恶意。”

 

“……可是,她那些关于迷惘的一代的言论和所有怀有恶意的、随意乱贴的标签都见鬼去吧。”

这些文字让人不齿,毕竟此书出版的时候,斯泰因女士已经离开人世很久了,死人无法为自己辩白。按理说,尘归尘,土归土,海明威一把年纪了不该如此。 

那个年代的巴黎左岸,后人眼中的文艺界大咖就这样在大街小巷穿梭,酒吧觥筹阁楼睡觉咖啡馆写作雨中漫步。电影里出现的名人也不打算再一一介绍,最后提一下庞德,海明威笔下被斯泰因嫌弃的那位。

如果你一下子没想起这位诗人,一定听过《在地铁站内》(In a Station of the Metro)。这首诗是意象派不可磨灭的名作,庞德是后期象征主义诗歌的领军人物之一,他从日本俳句和中国古典诗歌汲取了很多养分,生发出“诗歌意象”的理论。

The apparition of these faces in the crowd 

这几张脸在人群中幻景般闪现

Petals on a wet, black bough. 

湿漉漉的黑树枝上花瓣数点。

幸运的盖尔最终还是找到了能跟自己在巴黎雨中漫步的姑娘(雷亚·赛杜饰)

电影里20年代的巴黎人渴望回到“美好年代”(Belle Epoque),“美好年代”的人们渴望回到文艺复兴,因为每一个清高的艺术家心里都有一个关于理想年代的愿景。

穿越还有穿越,巴黎之中还有巴黎,盖尔最终明白了,哪有什么完美无缺,浪漫主义的真谛就在于一次次地向时代挑战而终于败北,以及那些永远触不可及的迷人。

 “他必须继续走向另一个城市,而那里等待他的是他的另外一段过去,或者某种当初也许是他的可能的未来,而现在已是他人的现在的事物。”

ps:12.01是艾伦这个小老头的81岁生日,想起这篇旧文。

鮭魚先森

這世上每一個人大抵只做了兩件事:其一是將陌生人變成熟人,其二是將熟人變成過路人。他們孤身苦行,在生命的盡頭懷揣著人來人往間彌足珍貴的記憶,什麼也帶不走,卻也把什麼都帶走了。

关注

往期回顾

查看更多 >
  • 音乐开放平台
  • 云村交易所
  • Amped Studio
  • X StudioAI歌手
  • 用户认证
  • 音乐交易平台
  • 云推歌
  • 赞赏

廉正举报 不良信息举报邮箱: 51jubao@service.netease.com 客服热线:95163298

互联网宗教信息服务许可证:浙(2022)0000120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浙B2-20150198 粤B2-20090191-18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网站

网易公司版权所有©1997-2024杭州乐读科技有限公司运营:浙网文[2021] 1186-054号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13307号 算法服务公示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