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6】皮日休《汴河怀古二首》:暴政与德政的辩证

文学出版 欧丽娟·醉美古诗词 第57期 2019-06-18 创建 播放:10208

介绍: 网易云音乐的朋友,大家好!我是欧丽娟。欢迎收听醉美古诗词。

在上一期的节目里,我们看到了杜牧《题乌江亭》这首咏史诗,他别出心裁地作了翻案文章,认为项羽应该包羞忍耻,而不是以死明志,才是一个对得起江东父老、江东子弟的大丈夫。这种翻案法,在晚唐是很流行的,大家都希望透过这样的写法,彰显出自己与众不同的见识,也确实...

介绍: 网易云音乐的朋友,大家好!我是欧丽娟。欢迎收听醉美古诗词。

在上一期的节目里,我们看到了杜牧《题乌江亭》这首咏史诗,他别出心裁地作了翻案文章,认为项羽应该包羞忍耻,而不是以死明志,才是一个对得起江东父老、江东子弟的大丈夫。这种翻案法,在晚唐是很流行的,大家都希望透过这样的写法,彰显出自己与众不同的见识,也确实有一些作品确实写得非常发人深省。这一期我们要来谈皮日休的《汴河怀古二首》,这首诗表达出暴政、德政的辩证。

在晚唐的诗人里,除了最有名的李商隐、杜牧和温庭筠之外,还有几位名家也很值得注意,其中就包括皮日休。皮日休这个诗人和陆龟蒙是好朋友,两人彼此常常互相唱和,所以合称为“皮陆”。而《汴河怀古二首》,是皮日休作的一组“怀古”诗。

“怀古”诗,是跟“咏史”诗关系密切的另一种诗歌题材。这两种类型最大的不同之一就是,“怀古诗”通常是要亲自去到历史所遗留下来的古迹,然后再去抒发思古之幽情;相对地,“咏史诗”是读书之后有感而发就可以了,因此即使整天都待在书房里,也可以写出很有见识的“咏史诗”呢。

正如前一期所说的,晚唐诗坛流行着一种特殊的写作技巧,那就是“翻案法”。这种翻案法主要出现在咏史诗的题材里。而《汴河怀古二首》就是皮日休来到汴河的时候,思考这条运河的历史意义,然后提出不同的价值判断。所以在这个层面上,这组诗又重叠了咏史诗的功能,也同样用了“翻案法”,成为晚唐翻案文章里的杰作。

首先,让诗人抒发思古情怀的汴河是在哪呢?它原来是古代河流的名称,主要部分位于今天的河南省开封地区境内,是魏晋之际从中原通向东南的水运干道。但是,诗里面指的是隋炀帝所开凿的运河——通济渠,在唐、宋时称通济渠为汴河,而把原来的这一段汴水改称为古汴河。

通济渠是大业元年(公元605年)隋炀帝一登基的时候,就开始进行的大工程,它连接了黄河与淮河,长达1300里,它的南端与邗沟相接,贯通了洛阳到扬州的水路,是炀帝游幸江南时主要的干道。而开运河、驶龙舟,恣意游幸江都的纵乐之事,正是隋炀帝一生荒淫无道的主要象征。

皮日休的《汴河怀古二首》也是针对这一点而发挥的。我们先谈第一首。诗中说万艘龙舸绿丝间,载到扬州尽不还。应是天教开汴水,一千余里地无山。

意思是说,一万艘龙船航行在杨柳依依的树荫之间,那千条万条的柳枝犹如绿丝一般,轻轻笼罩在运河的波涛上。而万艘的龙船一路到扬州,最后全部没有回到长安。

这样的描写毫不夸张。历史上说,隋炀帝酷好出京巡游,特别锺情于江南的扬州,当时称为江都,龙舟的终点站就在这里。隋炀帝在位期间总共有三次幸临,包括大业元年八月,以及六年三月,还有十二年七月,最后的一次更是一去不回,直至十四年三月被宇文化及所杀。隋炀帝除江都之外,又多次冶游其他各地。他在位的14年之间,留在首都长安的时间竟然不满一年,这是他荒废朝政的一大证明。

而隋炀帝巡游江南,每次相关花费都是天文数字。比如开凿这一条水道,就动用了一百多万的民工。有了河道还必须得有船,单单皇帝自己搭乘的一艘龙舟,就庞大奢华得超出想像。在《资治通鉴》里面记载:龙舟有四重,高达四十五尺,长二百丈,上重有正殿、内殿、东朝堂、西朝堂,而中间的两重有百二十个房间,都装饰着金玉。除此之外,还有高三层,称为浮景的“水殿”,一共有九艘,那就是第二首第三句的“若无水殿龙舟事”里所说的水殿。

而皇帝出巡,排场必然浩浩荡荡,那就不是只有一艘龙舟就够了。在《隋书》《炀帝本纪》里就记载:大业元年三月就开始,造龙舟、凤艒、黄龙、赤舰、楼船等等有数万艘。到八月的时候,皇帝就驾着龙舟,到江都去临幸。文武官通通打搭上了船,舳舻相接,一共有二百多里。换句话说,文武百官都依照不同的等级跟随在后。难怪要用上数万艘的船只,连绵200多里。这就是皮日休说“万艘龙舸”的根据。

而且龙船的豪华还不只如此。《开河记》这本书里就记载::“炀帝御龙舟幸江都,舳舻相继,自大堤至淮口,联绵不绝,锦帆过处,香闻十里。”

所谓的“锦帆”就是龙船上披挂着飞扬的帆布,全都是用珍贵的绫罗绸缎所制作的,所以称为“锦帆”。试想当时的盛况,绵延二百里的船帆鲜艳耀眼,又飘送着芬芳的香气,十里之内都能闻得到,该是多么地壮观!但是其中所隐含的,又是多么惊人的花费,多少织工得要熬夜裁制,磨破了手指才能交货。难怪李商隐在《隋宫》那首诗中就说“春风举国裁宫锦,半作障泥半作帆”了。

现在,我们回到皮日休的《汴河怀古二首》。

这样壮观耀眼的船队,浩浩荡荡地航行在通济渠上,一路上穿梭于杨柳的绿荫中,真是心旷神怡。这就是诗人接着所说的“万艘龙舸绿丝间”。

“绿丝”比喻杨柳。杨柳依依、绿丝飘扬,形成了非常美丽的河岸风光.但这并不只是泛泛的风景描写,它也是隋炀帝的暴政之一。就是因为隋炀帝要让整条旅途赏心悦目,于是下令龙舟所行经的运河边,沿路的御道都要种上柳树,这条御道也就是后来的隋堤。而这一路长达1300里。那么你算算看,杨柳的数量之多,至少得十万株吧?

一时之间,哪里凑得齐这么多杨柳?所谓“十年树木”,那是不可能揠苗助长的。于是呢,为了按时达成目标,官府不但要到民间到处搜购,甚至直接去民宅的庭院里挖取。可见这是一个多么匪夷所思的暴政,难怪隋炀帝要付出惨重的代价。

到了大业十二年七月,隋炀帝第三次临幸江都,直至十四年三月被杀,魂断异乡,永远回不了被他忽视的长安。所以皮日休才会说“万艘龙舸绿丝间,载到扬州尽不还”。这支船队抵达扬州后,确实是一去不回。

到这里,我们以为诗人接下来应该会发出控诉了,这是一般咏史诗最常见的写法。可是不然,皮日休竟然翻案说“应是天教开汴水,一千余里地无山”,他竟然认为开凿汴河应该是天意,是上天的旨意,所以才会让这一千多里的地方上没有山的阻碍!
他提醒我们注意一件事:若非这一大片区域属于黄土平原,平坦开阔的地理条件有利于开凿运河,那么,隋炀帝也不会想开凿运河,也就不会出现这么劳民伤财的暴政了。

就这一点来说,诗人确实是很有观察力。想想看,如果这一段路上满布山丘,那就不可能开运河,而只能筑长城。这么一推想,果然隋炀帝会去开运河,正是上天给了他实行的条件,也就是“一千余里地无山”。那么诗人说“应是天教开汴水”,也就不会太奇怪了。

这第一首诗的翻案,是从地理条件来发想的。到了第二首,皮日休换了一个角度,改用历史的角度来翻案。《汴河怀古二首》的第二首这么说: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

从隋朝灭亡以来,大家都会思考一个朝代为什么会灭亡的问题,这当然是为了不重蹈覆辙,带有“以古为镜”的用意。而大部分人的想法都如皮日休说的,“尽道隋亡为此河”,都说隋朝之所以灭亡,就是因为这条汴河的缘故。

可前面我们已经讲过;隋炀帝的穷奢极侈、荒诞残暴简直是罄竹难书,何止是开运河、筑隋堤、造龙舟?

只不过呢,皮日休现在是在作怀古诗,必须扣紧眼前的历史古迹,也就是汴河来发挥,因此做了一点夸大,跟简单化,于是他说“尽道隋亡为此河”。

然而,在提出一般常见的说法以后,皮日休却给了一个完全不同的见解,他不是要为隋炀帝的行为翻案,毕竟这一个铁的事实,但是皮日休却展开了多元的思考,告诉我们说:一个行为会产生复杂的影响,因此它的价值不是可以简单去断定的。

皮日休注意到,自从隋炀帝开通以来,经过三百年,这条汴河是“至今千里赖通波”,一直到了晚唐,一千多里的河道依然畅通无阻,附近的广大地区都深深受惠于这条通济渠,包括人才的流动、物资的运送,都仰赖这个河道。可见通济渠对于文化、经济多么地重要。

从这个历史背景而言,皮日休就发现了一个看待历史功过的新角度。事实本身并没有改变,但慧眼独具的人却挖掘出了深刻的意义,所谓“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意思是这样人定胜天的大工程,简直能媲美于大禹治水。

换句话说,如果开凿运河的目的不是为了行驶龙舟,不是为了皇帝个人的享乐,而是为了促进交通、经济流动,那么,隋炀帝的暴政就会变成德政,他的贡献也就不亚于大禹治水了!

这个说法太令人一新耳目了,我们怎么也没能想到,隋炀帝的暴政竟然可以和大禹治水相提并论!翻案到这种程度,简直让人瞠目结舌。

可这么一来,隋炀帝的历史功过如何评断呢?难道他不是一个荒淫无道的暴君吗?他当然是一个荒淫无道的暴君,这是客观的事实,也算是盖棺定论,皮日休也并没有要否认这一点。

但是呢,皮日休发现到同一个事物的意义,在不同的时代,从不同的视角看,就可以大不相同。以“通济渠”而言,它诞生于隋炀帝的暴政,对隋朝的百姓而言,是一场苦不堪言的罪孽,并且促进了隋的灭亡。但是它却留给唐朝一个大礼,成为促进经济繁荣的仁政,也造福了唐朝的百姓。如此一来,隋炀帝有过于隋朝,却有功于唐朝,是非功过竟然是一体的两面。

再从诗人所说的“若无水殿龙舟事”,可见决定历史功过的关键,其实就在于动机和目的。一个人的所作所为是自私地造福自己,还是无私地为了国家,就决定了他是隋炀帝,还是治水的大禹。

所以说,皮日休的《汴河怀古二首》仍然同意一个永恒不变的价值判断标准,也就是一个皇帝是明君、圣王还是昏君、暴君,这是取决于他是否以百姓的福祉为原则。一个明君、圣王即使开凿运河,也不会用来行驶龙舟,只顾自己到处游乐,完全抛弃治理朝政的责任。

但是另一方面,这组诗也提出了“暴政与德政的辩证”问题,它清清楚楚地让我们看到历史是这么复杂,所谓的“有心栽花花不发,无心插柳柳成荫”,这个吊诡又有谁能说清其中的奥妙呢?更何况,只要懂得换个眼光,就会发现不同的事实真相,而不同的人对一个现象的判断也会很不一样。这就是我们所谓“真理的相反还是真理”的意思。

好啦,讲完了皮日休,唐诗的部分也就告一个段落了。总结今天所讲的内容,我们透过皮日休的诗了解到隋炀帝的荒淫暴虐,但也学习到面对历史的不同的角度。很多时候,历史的意义是与时俱变的,能够看得更广、更深,才能真正地学到历史的教训,否则就只是人云亦云罢了。

下一期我们就要讲宋朝的诗了,第一个要谈的是苏东坡。我们再会。

该节目为付费内容,扫描左侧二维码,
使用最新的安卓或iPhone版本购买后即可畅享。

  • 音乐开放平台
  • 云村交易所
  • Amped Studio
  • X StudioAI歌手
  • 用户认证
  • 音乐交易平台
  • 云推歌
  • 赞赏

廉正举报 不良信息举报邮箱: 51jubao@service.netease.com 客服热线:95163298

互联网宗教信息服务许可证:浙(2022)0000120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浙B2-20150198 粤B2-20090191-18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网站

网易公司版权所有©1997-2024杭州乐读科技有限公司运营:浙网文[2021] 1186-054号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13307号 算法服务公示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