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落的演替(生物必修三第四章第4节)

知识 乐学生物 第16期 2018-04-07 创建 播放:40

介绍: 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演替的定义,演替是指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其中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只是优势种被代替,一个群落中的生物并不一定不在另一个群落里面出现。发生演替是因为群落是一个动态系统,是不断发展变化的。演替的类型有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初生演替是指在一个从来没有被植物覆盖的地面或原...

介绍: 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演替的定义,演替是指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其中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只是优势种被代替,一个群落中的生物并不一定不在另一个群落里面出现。发生演替是因为群落是一个动态系统,是不断发展变化的。演替的类型有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初生演替是指在一个从来没有被植物覆盖的地面或原来存在过植被但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发生的演替。初生演替的特点是一开始没有有机质和生命胚种,也就是从无到有,初生演替一般来说经历的时间长,速度缓慢,影响因素主要为自然因素。在裸岩,沙丘和湖底的演替就属于初生演替。下面我给大家介绍一下裸岩的演替。发生在裸岩上的演替过程一般为裸岩阶段,地衣阶段,苔藓阶段,草本植物阶段,灌木阶段,森林阶段。地衣阶段中地衣分泌的有机酸可加速岩石风化形成土壤的过程。苔藓阶段中苔藓的生长会进一步使岩石分解,土层加厚,有机物增多,土壤中微生物的群落也越来越丰富。草本植物阶段在动植物的共同作用下土壤中的有机物越来越丰富,土壤的通气性越来越好。灌木阶段中灌木的生长起到了遮阴,避风等作用,同时提供了更为丰富的食物,于是成为许多鸟类的栖息地。物种的多样化使得群落的结构较为稳定,抵御环境变化的能力增强。森林阶段中森林的形成进一步改善了生物生存的环境,物种进一步多样化,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变得更加丰富多样。下面给大家介绍的是次生演替。次生演替是指在原有植被虽不存在,但原有土壤条件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了植物的种子或其他繁殖体的地方发生的演替。次生演替的特点是从一个到另一个,一开始有大量的有机质和生命的胚种,经历的时间较短,速度较快,影响因素主要为人类活动。比如在废弃农田上,火灾后的草原上和过量砍伐的森林上发生的演替就属于次生演替。下面我给大家介绍一下发生在废弃农田上的次生演替。它的一般过程为一年生杂草阶段,多年生杂草阶段,灌木阶段,森林阶段,其中杂草阶段也可以统称为草本植物阶段。一年生杂草的出现会改善土壤条件,使得多年生杂草出现,进一步使土壤表层有机物质逐渐增多,保水能力逐渐整齐。几年后小灌木会出现,并形成灌木丛;再经过一段时间乔木会开始出现,并逐渐占据更多的空间,灌木逐渐减少,最后形成森林。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的光合作用总量都是逐渐增加的,呈现S型曲线,不过初生演替是从原点开始,次生演替不是从原点开始。下面我们要介绍的是群落演替的结果。1.演替方向:演替是群落组成向着一定方向,具有一定规律,随时间而变化的有序过程,因而他往往是能预见的或可测的,一般都是可以发生演替到森林阶段这一最高阶段。2.能量:总生产量增加,群落的有机物总量增加。3.结构:生物种类越来越多,群落的结构越来越复杂。4.稳定性:演替是生物和环境反复相互作用,发生在时间和空间上的不可逆变化,抵抗力稳定性越来越高。最后,我们要讲的是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人类有目的,有意识进行的生产活动可以对生物之间,人类与其他生物之间以及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加以控制,甚至可以改造或重建其新的关系。人类可以砍伐森林,填湖造地,捕杀动物,也可以封山育林,治理沙漠,管理草原,甚至可以建立人工群落。人类活动往往会使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速度和方向进行。退耕还林,还草,还湖的原因是为扩大耕地面积,不惜毁林开荒,围湖造田,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垦殖活动,造成严重的水土流失,并成为洪涝灾害频繁发生的重要原因。其目的是为处理好经济发展同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 音乐开放平台
  • 云村交易所
  • X StudioAI歌手
  • 用户认证
  • AI 免费写歌
  • 云推歌
  • 赞赏

廉正举报 不良信息举报邮箱: 51jubao@service.netease.com

互联网宗教信息服务许可证:浙(2022)0000120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浙B2-20150198 粤B2-20090191-18  浙ICP备15006616号-4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网站

网易公司版权所有©1997-2025杭州乐读科技有限公司运营:浙网文[2024] 0900-042号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13307号 算法服务公示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