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语文课到底怎么来的? | Vol.14

人文历史 苗师傅·天真与经验 第14期 2022-10-21 创建 播放:1036

介绍: 主播/苗炜,作家,人称“苗师傅”
嘉宾/陆胤,北京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副教授,《国文的创生》作者
都说“汉语是世界上最难的语言”,这个难易有标准吗?
这是本期节目中,苗师傅抛出的第一个简单的互动问题,北京大学的陆胤教授从古代语言聊到了汉语的定义,再聊到了晚清时期语言文字的改革,最终落点在了两人感兴趣的第二个问题上——...

介绍: 主播/苗炜,作家,人称“苗师傅”
嘉宾/陆胤,北京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副教授,《国文的创生》作者
都说“汉语是世界上最难的语言”,这个难易有标准吗?
这是本期节目中,苗师傅抛出的第一个简单的互动问题,北京大学的陆胤教授从古代语言聊到了汉语的定义,再聊到了晚清时期语言文字的改革,最终落点在了两人感兴趣的第二个问题上——“中国古代人的识字率”。
如果你好好收听了整期节目,你就会发现,整期节目里有非常多从“小问题”切入而得出的“大答案”,比如,《左传》记载的外交官都要”断章取义“,背后渊源其实是语言文字区分的认同共同体;古人为什么强调要抄书、背书?“这其实是一种修身术”……
在语文教育的发展史中,有非常多艰深而有趣的知识内容,“国文的创生”背后有着中国语言文字乃至教育的深厚基底。友情提醒,这是一期干货含量超标的节目。
 时间轴
03:08 “国文”一词来源于日语?
08:11 都说“汉语是世界上最难的语言”,有标准吗?
11:58 识字率的界定:写名字?写信?
14:02 中西方理念冲突:语言文字是工具吗?
16:32 语言文字形成的认同共同体
28:33 古人的知识是有等级的
32:56 “五四”以前,文言文和白话文存在中间地带
37:39 吴汝纶:“有意思的古文家”
50:10 “教士化民”的仪式感
53:43 现代语文的演变史是怎样的?
58:18 古人为什么强调抄书、背书?
1:03:20  中国人阅读史的变化
1:05:23 曾国藩怎么读书:大声读!
1:17:07  现代用白话文教文言文,可行吗?
特别推荐
(在“三联中读”app搜索关键词即可获取相关内容)
互动方式
本期节目由“三联中读”编辑部自制播出。
欢迎你在评论区留下自己对于本期节目话题的想法或问题,并订阅《天真与经验》。
节目双周二在“三联中读”app首发,双周五在喜马拉雅、小宇宙、苹果Podcast更新。更多延伸阅读、加更内容及主播互动、福利赠送,欢迎下载“三联中读”app。
内容

  • 音乐开放平台
  • 云村交易所
  • X StudioAI歌手
  • 用户认证
  • AI 免费写歌
  • 云推歌
  • 赞赏

廉正举报 不良信息举报邮箱: 51jubao@service.netease.com

互联网宗教信息服务许可证:浙(2022)0000120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浙B2-20150198 粤B2-20090191-18  浙ICP备15006616号-4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网站

网易公司版权所有©1997-2025杭州乐读科技有限公司运营:浙网文[2024] 0900-042号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13307号 算法服务公示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