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群的特征(生物必修三第4章第一节)

知识 乐学生物 第13期 2018-03-18 创建 播放:53

介绍: 今天给大家带来的是生物必修三第4章第1节种群的特征。首先,我们要讲的是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在讲这个之前我们先回顾一下种群的概念,种群是指在一定时间内占据一定空间的同种生物的所有个体。种群中的个体并不是机械地集合在一起,而是彼此可以交配,并通过繁殖将各自的基因传给后代。种群是进化的基本单位,同一种群的所有生物共用...

介绍: 今天给大家带来的是生物必修三第4章第1节种群的特征。首先,我们要讲的是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在讲这个之前我们先回顾一下种群的概念,种群是指在一定时间内占据一定空间的同种生物的所有个体。种群中的个体并不是机械地集合在一起,而是彼此可以交配,并通过繁殖将各自的基因传给后代。种群是进化的基本单位,同一种群的所有生物共用一个基因库。对种群的研究主要是其数量变化与种内关系,种间关系也是属于生物群落的研究范畴。种群的数量特征包括种群密度,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其中最基本的数量特征是种群密度。那么我就先给大家介绍一下种群密度。种群密度是指种群在单位面积或体积中的个体数。自然状态下一个种群的种群密度往往有着很大的起伏,但不是无限制的变化。出生率、死亡率、迁入与迁出率对种群密度都有影响。种群的大小有上限和下限。种群密度的上限由种群所处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决定,下限不好确定,生态系统的稳态调节可以使优势生物的种群密度保持在一个有限的范围内。种群密度的计算公式是种群的个体数量除以空间大小。空间大小是指面积或者体积。种群密度的特点是不同种群,种群密度不同;同一种群在不同环境条件下种群密度也有差异。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有逐个计数法,估算法和黑光灯诱捕法。在调查分布范围较小,个体较大的种群时可以采用逐个计数法。但是在多数情况下,逐个计数非常困难,需要采用估算的方法,调查趋光性的昆虫时则使用的是黑光灯诱捕法。估算法包括样方法和标志重捕法。样方法适合调查植物,以及活动能力不强的动物,例如,跳蝻、蜗牛,蒲公英等。其操作过程是:在被调查范围内,随机选取若干个完全相等的样方,统计每个样方的个体数,并求出每个样方的种群密度,再求出所有样方种群密度的均值,以此值作为被调查种群之种群密度的估算值。常见的取样方法有“等距取样法”、“五点取样法”、“Z字取样法”和“蛇形取样法”等。这些取样方法中大家记住等距取样法和五点取样法就行了。样方法宜选用双子叶植物。单子叶草本植物常常是丛生或蔓生的,从地上部分难以辨别是一株还是多珠。而双子叶草本植物则容易辨别个体数目。单子叶植物的叶片一般呈条形或披针形,叶脉一般是平行脉,双子叶植物的叶脉一般是网状脉。调查草本植物时样方大小一般以1平方米的正方形为宜,而灌木则是16平方米,乔木则是100平方米。需要注意的是在统计样方上个体的数目时,只统计两边及夹角。计两边就是计上不计下,计左不计右。采用样方法时需要注意的是随机取样,不能有主观因素。下面我们介绍的是标志重捕法。标志重捕法适用于活动能力较强的动物,例如,田鼠、鸟类、鱼类等。其操作过程是:在被调查种群的活动范围内,捕获部分个体,作上标记,再放回原来的环境中,经过一段时间后在同一地点进行重捕,估算公式:[种群总数/标记个体数=重捕个数/重捕中标记个体数
此估算方法得出的估算值倾向于偏大,因为很多动物在被捕获一次后会更加难以捕获,导致“重捕中标记个体数”偏小。标记时也需要注意,标志物和标志方法不能影响动物的正常生命活动;标志物不能过分醒目,过分醒目易被捕食;标志符号持续存留时间不短于研究时间;在研究期间,没有较多个体的出生和死亡,也没有较多个体的迁入和迁出。介绍完种群密度,我们现在讲一下种群的其他数量特征和空间特征。首先是种群的出生率和死亡率。出生率指在一特定时间内,一种群新诞生个体占种群现存个体总数的比例;死亡率则是在一特定时间内,一种群死亡个体数占现存个体总数的比例。出生率和死亡率是决定种群大小和种群密度的重要因素。出生率大于死亡率,种群密度增长;出生率小于死亡率,种群密度降低。下面给大家介绍的是种群的迁入率和迁出率。对于一个确定的种群,单位时间内迁入或迁出种群的个体数占种群个体总数的比例就是迁入率和迁出率。大量个体的迁入或迁出会对种群密产生显著影响,也就是说迁入率和迁出率也是决定种群大小和种群密度的重要因素。现在给大家介绍的是种群的年龄组成。种群的年龄组成是指一个种群中各年龄期的个体数目的比例。年龄期是指生殖前期、生殖时期和生殖后期,这3个所对应的就是幼年个体,成年个体和老年个体。年龄组成可以预测种群密度的变化趋势,这就是它的意义。年龄组成的类型有增长型,稳定型和衰退型。在增长型种群中,老年个体数目少,年幼个体数目多,在图像上呈金字塔型,今后种群密度将不断增长,种内个体将越来越多。现阶段大部分种群是稳定型种群,稳定型种群中各年龄结构适中,在一定时间内新出生个体与死亡个体数量相当,种群密度保持相对稳定。衰退型种群多见于濒危物种,此类种群幼年个体数目少,老年个体数目多,死亡率大于出生率,这种情况往往导致恶性循环,种群最终灭绝,但也不排除生存环境突然好转、大量新个体迁入或人工繁殖等一些根本扭转发展趋势的情况。下面我们介绍种群的最后一个数量特征——种群的性别比例。性别比例是指种群中雌雄个体的数目比,自然界中,不同种群的正常性别比例有很大差异,性别比例对种群数量有一定影响,例如用性诱剂大量诱杀害虫的雄性个体,会使许多雌性害虫无法完成交配,导致种群密度下降. 最后给大家讲的是种群的空间特征。组成种群的个体在其空间中的位置状态或布局,称为种群的空间特征。种群的空间特征大致可分为3类:均匀分布型,随机分布型和集群分布型。这些大家了解一下就可以了。

  • 音乐开放平台
  • 云村交易所
  • X StudioAI歌手
  • 用户认证
  • AI 免费写歌
  • 云推歌
  • 赞赏

廉正举报 不良信息举报邮箱: 51jubao@service.netease.com

互联网宗教信息服务许可证:浙(2022)0000120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浙B2-20150198 粤B2-20090191-18  浙ICP备15006616号-4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网站

网易公司版权所有©1997-2025杭州乐读科技有限公司运营:浙网文[2024] 0900-042号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13307号 算法服务公示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