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粤日

每晚一首粤语歌,陪你度过年月日

关注

我也许有些自我封闭,但不是无动于衷

2016-12-23 00:24阅读:2487年粤日

我时常都有这样一种感觉,就是当下大部分的青年人,包括我自己在内,体内都潜藏着某种“矛盾结合体”特质——明明在最无助的时候极度需要他人的帮忙,但又碍于诸多因素结果自己“顶硬上”;明明性格极为敏感,心底的暗涌此起彼伏,但表面又总是装得那么云淡风轻,若无其事;明明有时孤独感泛滥,很想有人来关爱,但一不小心又会陷入将别人的好意拒诸门外的怪圈当中……我想,假如一直以“明明……但……”这个句型来描述这些数之不尽的矛盾,这个接龙游戏应该可以持续很久。

按道理,在网络社会高速发达,社交媒体盛行的今天,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应当是比过去更加容易的,尤其是社交媒体日益发达,令我们交流的方式变得更为多元化和方便快捷。然而,我们与他人交流的热情和意愿倒反而逐渐冷却。在更平等、开放的形式之下,我们的内心却变得封闭了起来,这大概又是一对令人难以理解的矛盾。

我感到十分好奇,这种自我与他人,个人与社会之间有意无意的疏离,到底是如何发生的?藉由今天所分享的3首歌曲,希望各位朋友一起来寻找这些充满矛盾的疑惑背后的答案。

概括来说,林夕的这首《独男》主要描述了一位最大的爱好估计就是“宅”,经常一个人吃泡面与打游戏,不十分擅长交际,平日也不爱好打扮与外出,可谓“没有故事的男同学”的内心世界。因为习惯了这样的生活方式,所以不想去改变;因为不去改变,久而久之就形成了恶性循环,只好无奈地感慨「逼不得已/才爱上了自由」。要说他真的是一个到哪都不受欢迎的人吗,也倒未必。此外,社会的阴暗与险恶也许会令人时而畏惧,并且很想抽身逃离,但外部对他的影响应该是有限的,像「寻伴侣/我踩惯了地雷/能爬仍爬过去/然而无人能追怎么要追」可以看出,其实“独男”未必为了逃避外界压力才“独”的,面对险阻,他反而有着大无畏的精神以及坚韧的毅力。

“独男”之所以“独”,看来最主要是个人自信心不足以及自卑心作祟——「我这样没情趣/明明毫无条件/怎么敢趁墟/前来寻开心/心已虚/谁人能搞出这么多派对/情侣都一对对/有我有独特奇趣/应该真心想我去」。很多时候,也许并不是社会无情地将我们挤迫到某个喘不过气的角落,而是我们本身就主动将自己封锁于某个令人窒息的空间,人为地尽可能跟外部划清界线;再说,这个社会并非没有提供足够的空间去容纳过多的所谓“怪胎”,反倒是很多人觉得自己既然是“异类”就干脆躲藏于一角,丧失了一种“杀出血路”的反抗精神。就像这首歌曲即便到了最后,其实也并没有给予一个“光明”的结尾——「我未相信没朋友/伸出双手打到有/你愿跟我做朋友/但摸不到我手」

也许《独男》所描述的现象,是当下很多人精神世界的真实写照——孤独、善良、敏感、脆弱、自卑……因此能够引发共鸣。然而,在产生了共鸣以后,我们难道长久都要以这种“独”的状态活下去吗?平平淡淡地做一位“没有故事的同学”,固然可以省却不少烦恼,但明明我们还拥有谱写自己故事的权利和时间,为什么要眼睁睁地让它随风飘走?

虽说“独男”也许有些自卑,不太懂得与人交流,于是将自己封闭起来。只不过,他对外界与自身的关系还是很在意的,正因为他这种“在意”和“无为”之间形成了冲突,所以才凸显出“独男”的忧郁和焦虑。相较之下,《密封罩》里的主人公最明显特征应该就是冷漠——对什么都不在意,总是置身事外,像是个游离于社会主流之外的“局外人”。

之所以说他是“局外人”,是因为我认为他跟法国小说《局外人》里的默尔索极为相似。加缪笔下的默尔索,母亲下葬的时候也不想哭,别人的指指点点也不介怀,即便自己只因错手误杀并非蓄意谋杀而被判死刑也不去辩解。总之,默尔索就是对什么都无所谓的一个人。相似地,蓝奕邦笔下这位困于“密封罩”里的主人公,也是一个「我再也不会伤心/同时没法再兴奋/麻木到一边干香槟一边抽烟观看地震」的“冷漠者”。

然而,《密封罩》的主人公是否天生冷漠?答案应该是否定的。从歌曲两段主歌的对比,就不难发现他的处世态度其实发生过一百八十度的大转变。歌曲的开篇「叫过我数百次我也未懂反应/掴了我数百下我也未叫暂停/从疲倦的冷眼凝望世间无情/寻找不到气力叹一声」确实生动地刻画了一个麻木、冷漠的形象。但是再看第二段的主歌「试过理性细诉你却未会动容/更试过控诉却欠缺目标观众/横竖大家也似同渐变哑和聋/谁可管得我自闭家中无病无痛」我们就会明白到,这位主人公曾经也是个“有血性”的人,导致他用“密封罩”将自己封锁起来的原因,大概是外部世界的麻木和冷漠也把他同化了。因为无论通过理智上抑或情感上的手段,他都很难改变周围一些不合理的现象,这就令他逐渐丧失了热血和冲劲。

无疑,《密封罩》的主人公这种冷漠是一种“痛苦的”冷漠。跟绝大部分人不同,其他人对身边发生的事情无动于衷,或者是出于自私,出于盲目,出于怯懦,而他更多则是因为过分清醒,看惯了太多不合理,尝试作出控诉并且渴望变革,但又由于个人力量渺小,无法跟强大的社会压力去抗衡,才逐渐变得冷漠的。所以,他只好主动地抽身离去,远离这个充满荒谬和悖论的社会,成为一个遗世独立的“局外人”。

我猜想Ping Pung的《二十世纪少年》在创作题材的运用上,有可能受到过日本漫画家浦泽直树的作品《20世纪少年》的某些启发。先抛开两者的名称恰好相同不说,最主要的是歌曲当中所牵涉到的关于爱与救赎、末日、宗教等内容,跟同名的漫画的确存在某些共通之处。当然,浦泽直树这部漫画里面所牵涉到更多宏大的题材以及复杂的内容,远非三言两语能够讲得清楚的,不过也是值得一看的佳作。

回到Ping Pung这首歌曲本身,它所讲述的内容不难理解——「如果/明天前陨石降临/明知/逃不掉注定丧失」。假设世界末日即将降临,“我”在末日来临前突然反省并意识到,原来「我过去总未及抽空关注至亲/求神护荫为了开心」,借此劝诫各位在平日应该善待身边每一个好人。珍惜眼前人,就不要等到世界临近毁灭的最后一刻,才去为此前的无动于衷感到后悔。

事实上,对于80后,90后——就是所谓「二十世纪末日未接近时出生」的“二十世纪少年”们而言,一来受到政策因素影响,大部分都是独生子女;二来就是我们的成长过程,恰好也是网络化和信息化高速发展的二、三十年。人与人之间的沟通方式,近年也出现了一种冰冷的智能机器逐渐取代过去更为有质感的面对面交流的趋势。这过程就很容易产生矛盾,就是歌曲所言「二十世纪越大越怕为情牺牲/祈求被爱偏偏竟封闭对镜自困」这种窘境。然而,无论独生子女也好,网络新人类也罢,归根究底我们只是“人”。不管政策怎样变化,科技怎样发展,人之所以为人的情感交流需求,并不会因为外在的事物影响而消失的。据此,歌曲最希望传递的信息,应该是整首歌里面被重复最多的这句「从不习惯去勇敢爱别人/谁人又会一起看地震」,借此劝喻我们,平日不要将自己过多地局限于某个小宇宙,更不要等到最坏的情况到来时,才遗憾地发现身边竟然没有任何可以依靠的人。虽说「爱与被爱不一定成正比」(梁静茹《可惜不是你》),但如果毫不付出,收获永远会是零,那就更谈不上任何比例的问题。

年粤日

每晚一首粤语歌,陪你度过年月日

关注

往期回顾

查看更多 >
  • 音乐开放平台
  • 云村交易所
  • Amped Studio
  • X StudioAI歌手
  • 用户认证
  • 音乐交易平台
  • 云推歌
  • 赞赏

廉正举报 不良信息举报邮箱: 51jubao@service.netease.com 客服热线:95163298

互联网宗教信息服务许可证:浙(2022)0000120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浙B2-20150198 粤B2-20090191-18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网站

网易公司版权所有©1997-2024杭州乐读科技有限公司运营:浙网文[2021] 1186-054号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13307号 算法服务公示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