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只是少了那么一点点死磕的习惯by主播殸橘

情感 读书有疑 第396期 2016-11-22 创建 播放:2534

介绍: 昨天参与了李笑来老师的知乎live,对他说的一句话印象很深刻:有人说这是信息爆炸的时代,但其实不是,知识没有爆炸,只是垃圾爆炸了。

然而无论是知识爆炸还是垃圾爆炸,我们还是缺少变化。

每天打开手机,想打开的APP和微信订阅号太多,看着稍微写得晦涩一点的文章就自我安慰的划拉一下屏幕,觉得没看懂,于是再划拉两次,觉得差...

介绍: 昨天参与了李笑来老师的知乎live,对他说的一句话印象很深刻:有人说这是信息爆炸的时代,但其实不是,知识没有爆炸,只是垃圾爆炸了。

然而无论是知识爆炸还是垃圾爆炸,我们还是缺少变化。

每天打开手机,想打开的APP和微信订阅号太多,看着稍微写得晦涩一点的文章就自我安慰的划拉一下屏幕,觉得没看懂,于是再划拉两次,觉得差不多了,反正也读不懂了,那就先收藏以后再看吧。这大概就是为什么有人反对碎片阅读。就像在结冰湖面上打洞钓鱼,打了无数个洞,却没有钓到一条鱼。

我试过好好把一篇文章放在文档中,从头到尾认真琢磨,一遍一遍梳理结构,才发现一篇文章的漏洞,不是划拉屏幕可以看出来的。作者列的数据,偶尔插入一个传闻的例子,或者直接陡然丢出一个结论,都是很险的陷阱。

可是条件不允许,因为实实在在的求证是一件很麻烦的事情,但也只有求证,才能辨别事实和观点的区别。结果,谣言还是谣言,还是一脸懵逼的吃瓜群众。

由此可以看出,知识从来都没有爆炸,知识的获取成本非常高,我们一生中能真正使用的知识其实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多。并不是随意刷一刷手机就可以得到真正的学习,或者得到什么经过自己思考的结论和答案。

纸质书让我们停留在文字上的时间更长,我们可以在书的其中一页停滞不前,放任自己的想法与书中描述的观点尽情碰撞;但手机端的阅读很少能让我们能停留,我们习惯性的喜欢滑动手指。

一本书足够集中讲一个内容或者一个概念,而手机上保罗万象,跨界之大,人本身就贪心大,野心也大,总是想要什么都知道。

可不管这两者有多少不同,终究还是我们自身的阅读习惯,决定了我们能获得多少知识。虽然说媒介不一样,可阅读的习惯依旧没有发生变化。

如果回到纸媒,我们面对的是一篇长文报道或者一整本书,最偷懒的读书习惯就是蜻蜓点水式的翻一遍,遇到好句子抄一抄,遇到引发共鸣的地方一阵欣喜,但那也只是自己已知的东西。

当然如果只是微博微信上面的段子和娱乐八卦,我们心里可以暂且放自己一马。但如果真正遇到了自己无法进行判断的事件时,最终的结果可能就是谁的公号拥簇人群广,谁的呼声大,实际上谁的观点就成了你心中自以为的判断。

其实解决的方法也很简单,但做起来有些麻烦。我们只是需要那么一点点死磕的习惯。死磕代表着主动、也有着很强的目的性。即使手头上有多少事情,把自己强烈关注的东西变成生活中的一条副线,不要中途被其他东西影响,始终要把这条副线坚持下去。

记得有一段时间,一部韩剧《信号》特别火,我当初就想知道,大家对这部电视剧的看法是什么,通常的做法可能是打开知乎,看高票答案,符合心理预期,很满意,以为大家都跟我想得差不多。

后来因为对这个剧实在太着迷,索性把知乎上对这个问题的回答,全部截屏保存,有空余时间就会打开相册慢慢看。后来看过之后,发现什么角度都有,有些人会贴出其他悬疑的拓展电影,有些人则是细细分析演员的演技,有些人对里面的时间问题产生疑问,或者自己续写故事的内容,有人还专门把那个刑警念叨的“五大洋”的案件挖了出来。我觉得很有意思。

可是呢,还是不够,我只知道对这部剧的多角度的评价。如果要变得更有意思,我应该进一步把提到的类似电影去刷一遍,可以进行对比和分析剧本的不同和相同。

更进一步,我还可以把里面提到的“红院洞连环杀人案”、“大盗赵世亨事件”找出来了解,只是被其他东西吸引之后,中途放弃了。当 “白银案”结案的时候,也联想到如果要把白银案拍出来,能不能像《信号》那样有深度呢?这是一个很麻烦但很有趣的尝试,只是没有开始。

读书也是一样,很麻烦但又很有趣。我的外公非常痴迷《红楼梦》,可是我却常常望而却步,觉得没意思,可每次他都可以兴致勃勃的跟我分享里面的诗词和各种生活化的事情。

他让我猜《红楼梦》中的灯谜,像“有眼无珠腹内空,荷花出水喜相逢。梧桐叶落分离别,恩爱夫妻不到冬。”其实很通俗易懂,可他神采奕奕,摇头晃脑的样子,真是感觉灯谜都变得很有韵味。

外公虽然不知道红学,也不知道有很多大家研究《红楼梦》的水平远超于他,可他不觉得这是什么名著,是什么必读书籍,这本书在他这里变得有风味,让书里面的人物变得普通平常。

后来读书读得无聊的时候,我就会想起他读书时的状态。世界上还真没什么无聊的事情,只有无聊的人。没有主动参与,只有被动的营养大补,那果真还不如不读。

以前看世界杯的时候,总是会有人看不起伪球迷,觉得啥都不知道就来凑热闹。其实很多人都有各种伪爱好。

我以为我是《权利的游戏》的铁粉,可是我完全不理解,真正的粉为什么总是喜欢讨论剧情,喜欢研究里面的家族,研究人物性格的变化,还要去猜马丁老头子还没写出来的剧情。我觉得它要这么发展就这么发展呗,干嘛要猜来猜去,不嫌累吗?可是有意思的事情本身就是有点麻烦,后来我给别人推荐这部剧的时候,翻来覆去说的就是好看两个字。

越是主动,越是死磕这件事情,就像做一个寻找真相的侦探,欲罢不能。

除了自己自发产生主动的积极情绪,最重要的,还是能定一个非常清晰的目的。现在的情况就是能做的事情太多,书太多,电影太多,让自己高兴和兴奋的事情也太多,常常迷失在某个页面,又被引至另外一个页面。在工作中,boss经常问,你的目的是什么。当事情变得多起来,那就要一件一件做清楚了。

阅读的时候也是一样,为什么我今天要读《金瓶梅》?还是《红楼梦》?你最终选择了读《金瓶梅》的原因是什么?可能只是碰巧看到了一位作者推荐了这本书,那么他推荐这本书的哪一点触动了你?触动的点让你想到了什么?由此,你想要得到什么?

如果找到了这本书,就先去把触动你的那一点读一读,而不是一定要从头开始,慢慢啃或者全本读完。也没有必要听那些大家说的研读方法,因为暂时还没有达到他们的高度。总之千万别把自己给难住了,一定要始终牵引和保持最初的那个兴趣点。

这个过程不是说读书一定要得到什么,而是在选择读一本书之前,你得先了解自己,了解自己最隐秘和潜在的想法。读书的目的不同,关注的侧重点就不同,也许是为了增强学识,也许是为了思考中国性观念的发展,也许是为了满足自己的好奇心。但是无论做什么事情,我们最终想要改变的还是自己,除了那些迅速改变自己某方面能力的实用书,也有影响我们更深层次,甚至会潜移默化改变人生的书。

但是如果发现推动自己读书的,只是偶尔的一时冲动,那么阅读的过程就只是漫不经心的乱翻书,或者昏昏欲睡。当有一天有人问自己这本书的时候,只能回答:哦,我看过,还挺不错。

当真要计较死磕一件事情的时候,脑子里就像灌了一碗辣椒水,一种隐秘的兴奋和跃跃欲试,尽管摆在眼前的还是原来的那本书。

  • 音乐开放平台
  • 云村交易所
  • Amped Studio
  • X StudioAI歌手
  • 用户认证
  • 音乐交易平台
  • 云推歌
  • 赞赏

廉正举报 不良信息举报邮箱: 51jubao@service.netease.com 客服热线:95163298

互联网宗教信息服务许可证:浙(2022)0000120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浙B2-20150198 粤B2-20090191-18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网站

网易公司版权所有©1997-2024杭州乐读科技有限公司运营:浙网文[2021] 1186-054号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13307号 算法服务公示信息